第11版:学中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

培养高端技能人才 助力非洲未来发展

本报记者 黄培昭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5月27日   第 11 版)

  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的一名学生正在进行实操作业。

  埃塞俄比亚联邦职业技术培训学院,位于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东北部。进入绿意拂面的宁静校园,不远处的右侧,是机电教学大楼,由中国援建的“鲁班工坊”,便位于机电大楼的一层。

  据介绍,该鲁班工坊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埃塞联邦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合作建立,2021年4月揭牌启运。项目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对接埃塞合作院校的制造技术、电子与通信技术、电气与控制技术3个本科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与控制技术管理1个研究生专业,提供学位教育与技术培训。

  鲁班工坊的其中一间实验室里,多种电子电器工程类设备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最引人瞩目的,是正在各种指令下忙得不亦乐乎的两台工业机器人。

  当地教师约纳斯·阿凯莱(中文名艾友涵),正在指导几个学生如何操控机器人进行不同的作业。随着指令的不断发出,机器人手臂灵活娴熟地做着各种动作:准确无误地抓取实物,放进预设的另一处狭小空间,模拟工业流水线生产,还能轻松写出端正漂亮的中文汉字,让人叹为观止。

  隔壁的另一间机电一体化实验室里,当地学生卡尔齐丹正在跟着老师福伦威特(中文名青果)学习实操课,青果认真地讲解演示着,她要把从中国老师江绛那里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像卡尔齐丹这样更多的学生。

  除了资深教师,江绛的身份还是鲁班工坊的中方负责人、职业教育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他已经在鲁班工坊执教和工作多年,亲手教出的当地学生一茬又一茬,现在许多人都成了埃塞相关单位的中坚力量。如今,他们在大街上或其他场合碰到老师,总是停下来亲切地打招呼,表达感恩之情。

  “埃塞鲁班工坊立足东非,面向整个非洲,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高水平职业教育师资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学历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江绛说。

  埃塞俄比亚劳动与技能部国务部长特沙莱·亚德萨告诉记者,鲁班工坊建成以来,已经成为非盟总部人力资源开发委员会指定的“面向整个非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中心”,服务东非职教一体化世行项目,并已成为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四国16所职业院校培养高水平师资的重要基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联邦职业技术培训学院目前已发展成埃塞唯一拥有完整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培养体系的职业院校。这里的鲁班工坊占地总面积830平方米,包括多媒体教学区、教学研讨区、工业控制区、传感器区、工业机器人区、机电一体化区、办公室和库房,可同时容纳100人进行教学。主要教学设备包括传感器检测与应用训练装置控制设备、工业控制实训装置控制设备、模块化机电一体化训练装置控制检测和执行设备、工业机器人工程应用平台控制设备、自动化智能产线设备等,设备设施和配套软硬件等均达到国内乃至全球一流水平。

  鲁班工坊受到埃塞俄比亚政府官员、媒体和民众的高度评价和欢迎。埃塞俄比亚劳动与技能部部长穆芙莉哈特强调说:“埃塞鲁班工坊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工业机器人培训平台,将为埃塞培养尖端工业化人才提供极大的帮助。”

  在2023年5月埃塞俄比亚技能大赛上,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还亲自来到鲁班工坊展台,对鲁班工坊培养技能人才的成效给予高度肯定和赞赏。

  2021年,埃塞主流媒体《埃塞先驱报》以《鲁班工坊助力非洲实现卓越工程愿景》为标题,对埃塞鲁班工坊的建设与培训情况做了整版报道和积极评价。

  江绛告诉本报记者,鲁班工坊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是将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专业标准、技术装备、教学资源与世界分享的实体化平台。其功能是通过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合作国经济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合作国青年高水平就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国家名片,鲁班工坊迄今已遍布亚非欧三大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技术驿站”,生动演绎着“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的无私可贵精神;同时,中国智慧凝聚而成的中国工匠精神,也随着这些“技术驿站”远播世界各地,让更多人读懂中国。

  “从天津原创到国家项目,从技能培训到学历教育,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致力于打造非洲鲁班工坊师资培训基地,完善非洲鲁班工坊建设体系,面向东非国家培养高水平职教师资,面向非洲国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助力非洲未来发展作出中国贡献。”江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