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台港澳周末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5月25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香港青年萧凯恩:

音乐让她向光而行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5月25日   第 04 版)

  萧凯恩(右)与父亲一起排练。
  新华社记者 朱 炜摄

  5岁时,萧凯恩问父亲:看不见是否代表没有用?

  出生3个月就切除了眼球的她,靠模仿嘴型开始说话,踩着爸爸妈妈的脚,一步步学习走路。接受自己看不见的事实,对萧凯恩来说似乎不是很艰难。

  但,生活需要光。

  聆听、背诵、练习、重复……萧凯恩跌跌撞撞,在质疑和否定中不断寻找存在的价值。多年后,她摸索着走向钢琴,敲出音符,由慢到快,然后开口唱歌。

  “我期待自己成为一个发光体。”她说。

  

  2岁时,一台旧电子琴让萧凯恩开启了音乐之旅。正在香港演艺学院攻读音乐硕士的萧凯恩说,每当自己听到电视里一首歌,便尝试在电子琴上演奏,这台电子琴也成为童年时期“最好的玩伴”。

  4岁时,萧凯恩正式学习钢琴,通过摸盲文点字乐谱和听录音,一点一点学会了弹钢琴。“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一首10分钟的钢琴曲可能需要一周,而我至少要两个月。”萧凯恩说。

  10岁时,萧凯恩开始学习唱歌。她说,想要唱好一首歌,先把旋律记下来,再熟读千遍歌词,然后配合感情和肢体语言,至少练习四五个月才算符合自己心中的标准。

  刚刚接触钢琴和声乐的时候,很多老师都告诉萧凯恩,盲人没可能学音乐,因为无法记那么长的乐谱。萧凯恩说:“很多人质疑我能不能做到,但我相信音乐可以体现我的人生价值。”

  家人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是萧凯恩“追光”的底气。学习钢琴、报考普通学校、练习游泳和跑步……一直以来,萧凯恩的父母视她为普通人抚养。“爸爸一直告诉我,只要努力,就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人。”萧凯恩说。

  2023年,她举办首场音乐会,表演了自己首次作词作曲的歌曲《啊爸爸和妈妈》,送给天下所有残障人士的父母。“我在成长中得到许多帮助和鼓励,所以我很想用歌声感动更多人。”萧凯恩说。

  心中有光,可自照,亦可照人。

  萧凯恩热心公益,参与各类义演及社区服务,用音乐和积极的人生观帮助有需要的人。2020年,她到河南乡村支教,通过别样的交流,构筑起理解与共情的桥梁。

  “在支教时,我们进行简单的声乐练习和英语学习。虽然只有几天短暂的相处,但离开的时候非常不舍,大家抱在一起哭,希望未来我们还能再次见面。”萧凯恩回忆说。

  “到内地好像回到了另一个家。”萧凯恩说,尽管出生在普通家庭,但父母每年都会带自己和妹妹到内地旅行,自己可以用耳朵“倾听”祖国壮美河山。“爬长城时,爸爸告诉我关于长城的历史,我可以亲手触摸长城的石头墙。站在长城之上,我可以感受到它的巍峨。”

  《我和我的祖国》是萧凯恩学会的第一首普通话歌曲。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后,她在演唱这首歌时又有了新的感受:“现在唱起这首歌,我脑海中会浮现杭州的游船、上海的小笼包,或是旅途中遇见的暖心事。我能感到自己的歌声是充满浓浓爱意的,是憧憬未来的。”

  萧凯恩有很多梦想,让她最为执着的是建立一所音乐学校,让更多的孩子接受音乐教育。“音乐的魅力在于鼓励人心,打开心锁,从而连接人心。”她说,音乐不仅是梦想,更是希望和光明。希望为有梦想但缺乏资源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

  2024年3月,萧凯恩被内地媒体选为“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接下来,她的目标是去不同城市,以音乐为媒介,做传播文化艺术的使者。把感受和经历加入到歌曲创作中,用音乐展现国家之美。

  “虽然我看不见,但祖国会看见我。我愿竭尽所能回馈社会,用音乐传递更多温暖人心的力量。”萧凯恩说。

  (据新华社香港电  记者谢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