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开放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5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好发挥各类开放平台作用(开放谈)

郝 洁 张一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5月21日   第 06 版)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对外开放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各类开放平台建设,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有力促进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及产业转型升级,为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自贸试验区是改革试验田,也是开放之窗。自2013年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以来,各个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以风险防控为底线,全力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开放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2023年,中国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扩容至22个,贡献了全国18.4%的进出口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7.67万亿元。不仅仅推动贸易增长,自贸试验区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从推出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到出台第一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再到建成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设第一个自由贸易账户、实施第一批“证照分离”改革……2013年以来,自贸试验区累计部署3400多项改革试点任务,共向全国复制推广超300项制度创新成果,有效发挥了制度创新的“头雁”效应。

  以综合保税区为主体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中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历经30余年发展,在引领开放型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的比重持续提升,有力促进了外贸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充分发挥政策功能优势,承接国际产业分工,吸引了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拉动力强的制造业巨头入驻。同时带动国内投资、辐射周边经济,促进配套产业快速发展,发挥区内区外联动、产业集聚发展的效应。如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不断提质升级,综保区正由原来的“两头在外”为主转变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并重的经济功能区,通过简化进出区管理、便利货物流转等措施推动贸易便利化,并积极开展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江苏等外贸大省保税维修进出口贸易规模已破百亿元。

  更多开放平台还在持续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探索建设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拓展服务贸易发展新业态新模式,2023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65754.3亿元,同比增长10%。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助推全球贸易增长。目前中国跨境电商主体超10万家,建设独立站超20万个,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为2.38万亿元,增长15.6%。此外,充分发挥进博会、消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各类展会平台作用,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机遇。

  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应让各类开放平台作用更好发挥出来。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的差别化探索和系统集成创新,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一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以高质量建设开放平台为契机,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推动货物贸易量稳质升,优化贸易结构,积极扩大进口,夯实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持续增长,加快服务外包转型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以各类开放平台为抓手,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为全球发展注入中国力量。

  (作者分别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