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在患有先天性眼盲的颜云涛这里,竟成了现实。
最近几年,颜云涛成了山东省曲阜市图书馆的常客。他粗略一算,已经在这里读完了150多本书。
得益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推进,在山东,越来越多残疾人更加充分、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
一场阅读之旅——
缩小信息鸿沟,精神世界有了“盲杖”
一对夫妇出现在曲阜校场路5号公交站牌前。男子两鬓泛白,鼻梁上架一副黑色墨镜,妻子牵着他的手。晨光洒在他们身上,显得温馨动人。
男子是颜云涛,被鉴定为视力残疾一级。周边的居民都知道,他这是又去图书馆“充电”了。
颜云涛依靠什么获取信息?跟随颜云涛夫妇,记者来到曲阜市图书馆视障阅览室。
书架上,盲文书籍整齐陈列,角落里配备有盲人专用电脑、有声阅读机等。颜云涛用手摸索着书架找到书,坐到桌前、静静阅读。
近年来,山东持续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鼓励多措并举保障残疾人平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权益。
视障阅览室就是信息无障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曲阜借势发力,开辟专门为视障读者设计的服务区域,提供适合视障人士使用的设施和系列资源。
了解到颜云涛的需求后,工作人员一对一上门指导,直到他能独立操作电脑。“每一个按键,每一个界面,都可以用盲文或音频资料去感知、去理解。”经过培训学习,颜云涛逐渐掌握了各种电脑软件、手机应用的使用方法。
精神世界有了“盲杖”,生活充满希望。临行前,记者添加了颜云涛的微信,微信名叫“奋斗”。“保持学习,充实自己,与爱人一起经营好这家小店,现在的日子很有奔头。”经营盲人按摩店的颜云涛说。
一趟出行体验——
无障碍设施逐步完善,出门不再“行路难”
崔玉芹再不用整日盯着天花板了。
26年前,家住东营市东营区六户镇李宅村的崔玉芹,因车祸导致下肢瘫痪。那时,她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做梦都想走出家门。
在城里务工的丈夫辞去工作,回村照顾她。“再攒攒钱,给你买上电动轮椅,把门口台阶铺成坡道,你就能自己到大街上解闷了。”崔玉芹跟着丈夫去卖菜,每天趴在他背上出门、进门,这句话,听一回,哭一回。
可如今,丈夫的话成了真——
“你看,我能用胳膊自己上下床。”她拍拍轮椅,娴熟地翻动把手,从床上到轮椅、到院子、到街巷,一套动作下来,流畅自如。
崔玉芹的家不大,但设施齐全:室内,窗帘、照明系统升了级,一句口令即可操控开关;厨房的灶台安装得低一些,这是特意改造的;马桶边,加装了无障碍扶手……
得益于山东省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的实施,崔玉芹“走”出了家门。
2019年,《山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办法》出台,为全省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了指引。东营市严格落实无障碍设计规范和相关要求,还成立了“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队”,工作人员与残障人士一同进社区、公园等场所,体验后谈感受、提意见,再针对性改进设施,帮助残障人士更有尊严地走出家门。
一次办证经历——
公共服务更加便捷,办证最多跑一趟
57岁的李海峰,家住日照市岚山区安东卫街道车庄村,因患血栓,下肢坏死,几个月前刚做完截肢手术。
最近,李海峰正愁一件事:办残疾人证。李海峰眉头紧锁:“我打听过,多年前,办证得先去镇上写申请、打报告,再去医院体检,手续跑完了,还得去残联申请办理。”
“那种模式,早‘翻篇’了。”村残协委员马德飞来到李海峰家里,掏出手机,打开“阳光助残一件事”小程序,“您瞧,网上就能办证、申领补贴,还能申请安装假肢呢。”不到10分钟,马德飞就帮他完成了线上办证申请。
近几年,山东省以残疾人证办理为基础,将补贴发放等服务事项纳入助残“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以前办不同事项,要填多张表单、交各种材料,如今合并去重,形成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件事一次办。”山东省残联联络部部长高玉芳说,“我们在全省推行‘一窗通办’,鼓励各地不定期开展窗口工作人员培训,重点围绕服务类手语进行教学,并推出盲文版服务指南。”
“效率明显提高了。以前,在核对、收取纸质表格过程中会浪费大量时间,现在权限下沉至医院,评定结果可直接通过系统推送至区残联。”岚山区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汤玮告诉记者。
记者离开岚山的第七天,李海峰的残疾人证顺利进入公示期。他正计划着,在线上申请安装假肢,他想去海边,看看久违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