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世界遗产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考古文博专家研讨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融合发展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本报记者 赵晓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5月20日   第 11 版)

  适逢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江西省吉安市神岗山学校组织学生到吉安市博物馆参观,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图为学生在吉安市博物馆参观。
  李 军摄(人民视觉)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刻辞卜甲。
  新华社记者 李 安摄

  “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展出的陶尊形器通过科技手段呈现更多细节。
  本报记者 赵晓霞摄

  “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大型墓内,盘内壁绘龙纹,龙采用蛇身和鳄鱼头形象组合而成,由外向内盘绕,龙首位于陶盘的边沿处……龙口中衔着谷物,说明龙与农业的关系,表明陶寺遗址处于比较发达的农业社会。”中国考古博物馆临展厅内,来自北京一家出版社的观众李女士正在参观“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在陶彩绘龙纹盘前驻足良久。

  “旁边的展板上,介绍了陶寺文化以及陶盘的可能功用等信息。更细致的是,还有一幅随葬器物组合图。这些信息让观众不仅看到了一件文物,也能了解文物的发掘地点、出土位置以及考古知识等。”李女士说。

  李女士的感受折射的是考古成果如何更好地在博物馆内得到呈现,为公众所共享。

  

  考古大众化的主要形式

  在日前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的“首届新时代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考古文博机构、高校等的学者围绕考古学、博物馆学融合发展进行交流研讨,“加强考古成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与会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

  与会学者认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重要桥梁。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作为两门紧密相关的学科,长期以来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为人类文明传承及相关学术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表示,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促进考古学综合研究阐释工作,还加强考古成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程。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认为,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融合发展,是当前考古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前沿课题。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考古与博物馆深度融合是一个关键。博物馆既有对考古成果的转化,又有对考古资料的提升,是考古大众化的主要形式和主渠道。

  展陈与考古学有机结合

  在展陈内容与考古学的有机结合方面,许多博物馆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对文物背后的考古知识、方法、过程以及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深入阐释。

  于去年正式向公众开放的中国考古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的特色是“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将考古发掘出土物以遗址、遗迹为中心密集式陈列,古籍、档案则呈阵列式展出,就体现了考古学的学科特色。

  据中国考古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考古学研究往往是整体地考察一定时间内分布于一定区域,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迹、遗物,即按照考古学文化来研究,着重于遗迹和遗物的系列和类型,而不是孤立地、鉴赏式地研究单个器物。这样的学科特点使得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陈列充分考虑考古学文化和考古学遗迹单位,以精品文物与成组器物的有机融合、线图描绘与图版说明的辅助铺陈来完成对整个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组织等形成与发展的考古学解读。展厅中仓储式展柜展架密集式陈列与独立柜的多角度展示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的结果。

  今年2月,以殷墟大遗址考古发现为展陈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在河南安阳对公众开放,展陈以考古人扎实的田野发掘和学术研究为基础。

  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副研究馆员张晓玮撰文指出,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建成开放及时为殷墟考古和研究成果提供了全新平台,打通了殷商考古出土文物从发掘现场到考古研究机构再到博物馆的时空路径。一方面,殷墟考古成果的有力呈现,有助于博物馆深化对考古成果的认识、解读、阐释和传播;另一方面也拓展了遗址公共服务空间,为实现殷墟大遗址和世界文化遗产高质量保护及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正如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曹兵武所说,考古学史、考古理论方法、考古的技术设备、考古成果等应是博物馆的重要展示内容,博物馆则提升了考古学科、考古科研机构的公共服务性。

  科技助力成果展示更立体

  为了拉近博物馆和考古成果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在利用现代科技,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创新展览形式和服务手段。

  “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展出的石龙纹磐,通过立体展示描绘出磐上的龙纹,留住了不少观众的脚步。“这个特别的展示把文物的细节都呈现出来了,很震撼。除了这件,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出土的陶尊形器等也配了立体展示,是非常不一样的感受。”李女士说。

  科技助力考古成果在博物馆展示的例子不胜枚举。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利用智能体感捕捉、VR互动、三维打印等各类新手段,实现趣游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新馆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设立裸眼3D、沉浸式数字展厅、电子互动屏等,赋予文物新的表达方式,提升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广度、深度、精度,构建文物、历史与数字虚拟空间交互场所,给予游客更加直观的体验。

  “例如,将郑州商城的杜岭方鼎、山东苏埠屯的亚醜青铜钺、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殷墟妇好墓的跪坐玉人等20多件商代珍贵文物,通过裸眼3D技术在同一空间呈现,让人们多维度、立体化、沉浸式感受商文明传承和甲骨文魅力。”殷墟博物馆执行馆长岳占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了新技术带给观众的别样观展体验。

  相关专家表示,高科技的应用不仅让观众有了全新的观展体验,还让考古成果在博物馆的呈现更加立体、丰富,拓宽了人们认识历史、理解文化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