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中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2月23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解锁“文化密码” 缔结心灵纽带

张 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2月23日   第 11 版)

  如果说不同文化间存在联通彼此的“密码”,在中文教学中拾得“密钥”并解锁“文化密码”,缔结中外民众的心灵纽带,学习者也更容易读懂中国、理解中国。

  随着线上实景教学镜头的推移,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华文化课在海南省海口市的骑楼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拉开帷幕。预习学案、查阅资料,课上再通过沉浸式体验饱览充满中国元素的骑楼,丰富立体的课程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了当地的饮食和建筑文化。“张老师,我们也吃米粉,在我的家乡巴厘岛也有类似的建筑……”来自印尼的学生路娜迪兴奋地说。我们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索为何在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乃至东南亚的一些地区米粉常见、建筑式样相似,经过几番沉思,大家从地理特征、历史演进以及心理模式和价值视域等层面揭开谜题。引导学生解锁以相近的方式认识客观世界这个“密码”,可以使其更好地感悟中国,增进互解互鉴。

  “中秋节时人们常吃月饼……”匈牙利罗兰大学中文系学生异口同声说。在学习传统节日文化时,“做什么”备受关注,而“为何做”却常被忽略。于是,老师们让大家快速头脑风暴中秋节所有的知识,结合“为何赏月”“赏月时做什么”“在哪儿/与谁共同赏月”等问题抽丝剥茧,深度理解“团圆与和合”价值理念。随着学习兴趣的高涨我们趁热打铁,又将圣诞节、在匈牙利举行的赶冬节和中国的春节作对比,在老师们的引领下,大家深刻地体会到中匈节日形态固然不同,却都不乏“同以庆祝祈求吉祥美好”等避凶趋吉的文化心理。从学习者熟稔的背景知识出发进行探究和跨文化比较,解锁“密码”并寻得同质文化心理,在厘清节日文化深层意蕴的同时,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在单辅课上,听说能力出众的本斯时常感慨“汉字难”。为了帮助其克服畏难情绪。讲授汉字时,老师们引导学生借助巧合的形象推开汉字之门,进而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理据性,结合汉字拆合游戏及资料介绍,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课程结束后,本斯表示非常喜欢这样的中文课。不仅如此,在汉语零起点课堂,当学到“猫”“女”等词汇时大家惊奇地发现,尽管这些中匈词语书写不同,但语音形式却相近或相同,中匈的姓名排列顺序也十分相似,以隐藏于语言文字中的“密钥”破译“文化密码”,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人们将会愈加民心相通、相知相亲。

  (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专任教师,曾任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公派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