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学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2月01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见文化、见性情、见人间烟火(新作评介)

——读谢冕《昨夜闲潭梦落花》《以诗为梦》

林 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2月01日   第 07 版)

  读谢冕的散文集《昨夜闲潭梦落花》,仿佛穿过不同时代的街巷,领略到的是他人生中的繁花与风雨。对我而言,这是一次身心的洗礼,也是一次文化的修行。

  简洁中有丰盈的意味

  在《诗探索》编辑会上,谢冕多次提出,我们要提倡和多发那些写得精短、言之有物的批评文章。我想,这也是谢老师对自己的要求。谢冕的批评文章文字一向简洁,有发现、有观点、有文采、有诗意。他的散文作品更是如此。无论是对故乡的回忆、对亲人的怀念,还是记人、记事或写美食的文字,都是内涵深刻而外延丰富。正如《昨夜闲潭梦落花》的序言所说:“谢先生骨子里是位诗人,他有着诗人的赤子之心,又有着穿透世事的智慧,追求真理,特立独行,诗意书写中充溢着真诚、坚忍、豁达。”

  谢冕的许多短文章,能让读者自然而然地领略古今中外文化,简洁的叙述中总是充满了丰盈的意味。他的文章是见文化、见性情、见时局、见人间烟火的。见文化需要多年的阅读积淀,见性情需要良好的自身修养,见时局需要有洞察世事的判断力与认知力,见人间烟火更难,它需要人活得豁达而通透。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写作者是飘在现实世界之上的,他们看上去天马行空,但多浮于表面的时尚或沉浸于所谓的“先锋”中,忘记了要脚踏实地,与时代融为一体。我一直认为,那些没有人间烟火、不及物的作品也许只是过眼云烟。

  散发温暖人心的力量

  谢冕的文章,无论是诗歌评论还是散文作品,无论是写困境、危难还是其他什么,总有一道明澈而通透的光芒照耀。这是因为谢冕心胸坦荡,对自己经历的世事有通透的理解。谢冕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十分明确的看法,但他不会随意说出,而是留有余地,注重更进一步地思考和辨析。他的写作同样也是在不断自省与调整中进行的。认真读谢冕的文章,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广博与宽厚。

  我曾读过一位著名诗人的散文集,在一个公众场合,许多人都竭力夸赞他的文章写得好,也许是看到我一直不发言,他就私下问我对这本书的看法。我直言不讳地说:我认为你写得不好,你的文章中有太多戾气,这样的文章我不喜欢。试想,一本书中如果充斥着忧愤之气、沮丧之气、垂暮之气,这样的书怎么能成为好书。

  而谢冕的文章有格局、有境界、有余韵,困苦中有厚重的精神依托,忧伤中有温暖的精神抚慰,诉说中有文采的光芒映照,这样的文字带给我们的是内心的感动和身心的愉悦。

  宛若走进曲径通幽的花园

  读谢冕的文章,总让我想起捷克诗人、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弗尔特。他晚年出版过一本回忆录,名为《世界美如斯》。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与东欧生活困苦的年代,但他的诗中一直有无限的爱。在晚年,他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写对生命的感受,写对世界的认知,写对祖国、家乡和母亲的爱。人们评价他:“在饱经了沧桑和长期患病之后,他的诗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已趋向于返璞归真……在他平静的语句之下,有一个潜在的不断涌动的大海。”他一生出版了几十本诗集,其中有许多是写给母亲的诗,如《妈妈的小圆镜》《一束紫罗兰》《天上的纽带》等,都曾给予我写作的启示和心灵的触动。他还出版过一本专门写给母亲的诗集,名叫《妈妈》。

  同样的,谢冕也有许多写母亲的文章,或与母亲有关的文字,他那些细微的、充满赞美与爱的文字,深深感动着我。谢冕经历过战争的硝烟,社会的动荡,还有中国文坛的风风雨雨,但他没有泯灭心中的爱,他的文字充满了智慧,阅读它们宛若穿过不同时期的街市与炊烟,走进了一座曲径通幽的花园,让我们不断发现生活之美、文化之美和人生与世界之美。

  我曾写文章说,谢冕是为我们这一代诗人扛起过诗歌闸门的批评家,他对中国诗歌发展各时期的判断,就是一部精炼的中国新诗史。而谢冕的散文写作,聚杂花以成束,汇千岩而为峰,日积月累,留下阅历与生命的芳华,为我们树立了文化人写作的榜样。

  骨子里就是一位诗人

  谢冕是新诗批评家、新诗史家、散文家,但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是诗人。《以诗为梦》这部新出版的诗集主要收录谢冕两个阶段的诗,一是1948年至1949年,一是1974年前后。前者呈现的是“诗人谢冕”在创作起点留下的独特印记,那时的他自觉、忘我地沉浸在诗歌的阅读和写作中,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谢冕的诗歌写作开始于三一中学,从1948年1月到1949年9月参军之前,他写作诗歌近200首。作为一名十几岁的中学生,谢冕当时的诗作虽未发表,但它们传达出真切的时代气息和生命体验,语言洗练、成熟,堪称当时最好的诗歌作品之一。

  读《以诗为梦》中谢冕那些写西双版纳的诗,让我想到李瑛的《枣林村集》和《红花满山》。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深受人们喜爱的诗集,首印都是几十万册。我觉得谢冕的这些作品,并不亚于李瑛先生,他对云南地方风情与人物的精美书写,是那个时代难得的好作品。

  现在有许多诗歌研究者不断发表自己的诗作,有的还出了诗集,甚至获了诗歌奖,引发一些读者的关注与多重评说。这似乎是中国诗坛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我有一个内心的疑问,作为著名批评家,《以诗为梦》中收录的这些作品在后来想发表出来,应该不是难事,但谢冕没发过。在写诗与评诗之间,他有过怎样的抉择?

  不管是评诗、研究诗,还是写诗,总之,谢冕骨子里是一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