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1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游绝兰碑

何 勇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1月22日   第 12 版)

  绝兰碑。

  晋豫之交,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南部、河南省济源市以北,横亘着一座东西走向的大山,曰蟒山。蟒山山秀险奇,绝壁矗立,沟幽林密,溪涧潺潺。这里是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亚热带植被分布的最北端,也是南国红豆杉、猕猴等重要动植物生长的最北线。

  蟒山长有一种较为名贵的兰花,曰蕙兰。山下景区入口外的蟒河村,有一座蕙兰亭,亭内石碑不到一米高,碑头刻着“绝兰碑”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碑文百余字,记载着一个当地百姓流传200多年的故事。

  蕙兰在北方较为罕见。不知从何时起,当地人开始向县衙呈奉蕙兰,久而久之,县令将此兰草作为每年的贡品赋役,年年催征,且数量年年增加。年复一年,山野林间兰草根断苗绝,惟有悬崖陡壁上有少许留存。无奈,县吏催缴凶狠,百姓只得冒险攀爬峭壁,苦苦寻觅,常有不慎坠入深谷者,非死即伤。

  清嘉庆十五年,时任县令秦维峻接到百姓请求免除“蕙兰赋役”的呈文。据载,秦维峻权衡再三,决定中断蕙兰进贡,宁肯得罪上司,也要免除百姓苦楚,遂永久免除征收兰草。消息传来,百姓拍手称快捐资,刻《绝兰碑》,以铭记县令爱民之举。

  后来,这个不起眼的小石碑,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上世纪70年代被重新发现。今年初,一位当地企业家捐资修建蕙兰亭,安放此碑。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发生变化最大的也是新时代这10年。近些年来,笔者走过无数乡村,看到不少地方村民自发建起记载乡村巨变的感恩碑、感谢碑。

  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新民乡下山村的小广场,全村175户村民自发竖起一块“感谢碑”,短短数百字,记录了村民从分散在高山深谷、生活不便、穷困潦倒到易地搬迁、交通便利、全面脱贫的全过程。在尖扎县直岗拉卡村,村口路旁矗立着一块石碑,写有“感恩共产党、致富奔小康”字样,展示出村民一心致富的决心和对党的感恩之情。在黄河边上的尖扎县德吉村,村口也竖着一块感恩碑,上写 “千家迁入新居地,万人喜泪颂党恩”,记录着那段不平凡的脱贫历史。

  这样的感恩碑,不管在内地还是偏远西部,都不鲜见。每一块碑,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当代史。如今,乡村全面振兴的精彩华章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开,相信更多的“碑”,正刻在亿万农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