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中国品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12月01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走向世界的中国桥(品牌论)

张一琪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12月01日   第 10 版)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5年,武汉长江大桥开工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从那时起,一座又一座大桥在中国拔地而起,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被攻克,中国桥梁创造了许多第一。

  如今,中国桥梁在世界崭露头角。2022年7月,由中国路桥承建的克罗地亚佩列沙茨跨海大桥通车;2022年6月,中国企业修建的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正式投入使用;2018年8月,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建成,这是马尔代夫首座跨海大桥……无论国内国外,桥梁建设离不开精湛的造桥技术,更离不开中国经济、科技实力的支撑。

  中国桥梁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从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到北盘江大桥、平塘大桥,历经几十年,中国一步一个脚印,先是“学习和追赶”,再是“提高和创新”,中国桥梁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中国地形地貌复杂、施工难度大,但中国的桥梁人辛苦钻研和探索,将一座座大桥建在崇山峻岭之间、大江大河之上。现在,大跨度悬索桥、斜拉桥、拱桥、高速铁路桥梁……各种类型的桥梁,中国均能修建,而且许多指标名列世界前茅。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持续的科技进步,则为中国桥梁技术的不断精进,提供了强大的科技保障。在桥梁建设过程中,中国桥梁人依靠科技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贵州山地多,运输就是一大问题,施工单位采用模块化组装,分批吊装;施工地区喀斯特地貌多,钻孔中就不断注入混凝土固接,防止渗漏。孟加拉国帕德玛河含沙量大,河道易淤积,施工中不断开展河道清淤,保证施工安全;河下游土质松软,大桥桥墩难以稳固,施工队伍创新使用大量钢桩,插进河中,稳定桥墩……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施工能力是中国桥梁走向世界的最大底气。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中国桥梁“走出去”的步伐将迈得更大。近年来,许多国家急需新建桥梁,也有不少国家的桥梁逐渐进入“老年期”,这给中国桥梁人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桥梁人应当借鉴和吸收先进经验,不断探索和研究,创新造桥技术,提升管理能力,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

  从“拜师学艺”到独立自主,再到世界领先、开始“走出去”,中国桥梁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期待,今后能在世界更多地方见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