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万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9月13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当代中国诗歌发展研讨会举行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9月13日   第 07 版)

  本报电  (记者黄敬惟)日前,“现象与趋势——当代中国诗歌发展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围绕如何赓续中国诗歌传统,在诗歌创作中实现中西合璧,如何看待互联网带给诗歌创作的影响,如何塑造新时代的诗歌美学等议题,专家、学者和诗人们展开了探讨。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说:“讨论当下中国诗歌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对面临的问题要有理性、客观、准确的看法。”他认为,诗人、写作者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写出和这个时代有关的诗。“同时,面对网络开放性带来诗歌创作者和创作方式的变化,要尊重不同的诗人群体,尊重不同创作者的写作方式。”吉狄马加说。

  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王山表示:“当代中国诗歌走到今天,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对于当代中国诗歌的发展,他提出了“冲撞—融合—超越”的路径,继承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实现中国古典传统和西方优秀文化的融合。“最后要达到超越,既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超越,也是对西方各种流派的超越。”王山说。

  “无论是中西、古今还是文理,还是要贯通比较好。”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诗教基地名誉主任王玉明对“融会贯通、兼容并蓄”尤为强调,“完全固守就难有发展、进步,但完全抛弃中国传统,就会失去源泉和根基”。

  在本次研讨会上,如何看待互联网、社交媒体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诗人群体、诗歌作品海量增长,怎样进行“有效”的讨论和批评,成为与会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

  同时,与会嘉宾也对中国诗歌寄予了热忱期待。“期待有更多诗人群体把作品留给时间和历史。”吉狄马加说,“今天的中国诗歌,要由当下的诗人来完成、来见证,终有一部分诗歌会被留下来并逐步经典化。”

  当日下午,“人·自然·时代”——大学生诗歌暨虞学泽《水质时光》分享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多位诗人、朗诵家与来自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共诵诗歌,分享自己读诗的感受和体会。

  在分享会现场,诗人虞学泽“工农兵学商都经历”的人生,再次引发了关于诗人“跨界”的讨论。

  如今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已成为新的创作现场,诗人“跨界”是普遍现象,诗歌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诗人要走出自己的书斋,不断了解外面的世界,走到广阔生活中与他者建立联系。”鲁迅文学院讲师杨碧薇表示,诗人个人人生经历的丰富性对诗歌创作很重要。她认为,囿于个人生活空间的生活方式和创作方式会导致与时代的疏离,要警惕“关注他者的精力变少乃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