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斯腾湖抛洒着吉祥之光,巴音布鲁克唱起了悠扬牧歌。孔雀河畔披上节日的盛装,塔克拉玛干放飞绿色梦想。马头琴拉响了蓝色的祝福,萨吾尔登舞出欢腾的喜悦。草原儿女牧放着灿烂辉煌,巴音郭楞与梦想一起飞翔。”这首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位牧民所唱,用来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巴音郭楞为蒙古语音译,意为“富饶的流域”。巴州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占新疆总面积的1/4,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相当于苏浙闽赣四省面积之和。巴州历史悠久,有几千年的开发历史,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8月29日,记者参加由中宣部组织的“四季看新疆”第二季“沿着河湖看新疆”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巴州。在为期4天的时间中,记者沿着巴州的河流与湖泊一路探访,感受这里气势恢宏、灵动壮美的山河美景,探寻这里水草丰美、物产丰富的发展密码,寻访这里保护环境、民族团结的温情故事。
生态修复再现“塞上江南”
初秋,巴州库尔勒市还留着夏天的影子。道路两旁,绿植密布,郁郁葱葱。主城内,穿过热闹街区的孔雀河缓缓流淌,河面荷花随风摇曳。塞北奇观与江南风情,在这座城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然而,曾经的库尔勒,却不是这般模样。一位一直居住在库尔勒市的老人告诉记者,由于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缘,这里一度难见绿色,沙尘暴天气频发。沙尘来袭时,狂风裹着沙砾敲打着门窗,人们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多年来,持续不断的生态修复治理让这里变了模样。荒山绿化、生态输水、湿地保护……库尔勒市在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中闯出了一条路子。
在库尔勒市南部,面积达5400亩的杜鹃河湿地公园已种植万余株乔木灌木及大量的水生植物,犹如城市的一叶“绿肺”。
大面积绿化所需灌溉用水从哪里来?几公里外的南市区污水处理厂将生活污水严格处理达到一级A标准后,每天为杜鹃河湿地公园供水3万至5万立方米,每年可节约用水900万至1500万立方米。
“目前全市绿化灌溉用水22%都是中水,年使用量达到1500万立方米。这不但降低了城市绿化成本,还节约了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库尔勒市园林绿化事务中心副主任郭维说。
库尔勒市水利局水土保持办主任魏书伟告诉记者,科学保护和修复小面积、碎片化的湿地是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维护库尔勒生态平衡意义重大。如今,城市的环境好了,带来了这“半城梨花半城水”的如画景致。
“博斯腾湖好风光,风帆飞去水天长。渔家笑唱丰收乐,歌声满湖鱼满舱。”这是流传在巴州博湖县博斯腾湖畔的一首歌谣。
博斯腾湖,古称“西海”,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水域面积1646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水产、芦苇、湿地等自然资源,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中国四大苇区之一和国家湿地公园。
走进博湖县博斯腾湖大河口景区,放眼望去,记者看到博斯腾湖湖水清澈,沙鸥翔集,游人如织畅游其间,惬意悠然。
博湖县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当地政府始终把发挥生态优势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选择,不断加大对博斯腾湖环境保护力度,既在“守”字上下功夫,更在“治”字上做文章,建立了博斯腾湖流域水环境兵地联动、同防同治工作机制,全方位、全流域、全过程河湖长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巴州生态环境局博湖县分局局长刘屹告诉记者:“经过治理,29个直接或间接入湖排污口被永久封堵。2018年以来,累计从开都河向博斯腾湖生态输水8.07亿立方米,促进了博斯腾湖水体大循环和水质提升。目前,博斯腾湖水位已恢复至1047米,比最低时提升近2米。”
经过保护治理,博斯腾湖的总体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如今水清湖美。
随着博斯腾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野生鸟类品种和数量也不断增加,据观测有198种、数十万只鸟类在迁徙过程中途经博斯腾湖,其中还包括大天鹅、金雕、猎隼、秃鹫等27种中国二类保护鸟类。
环保措施产生的积极作用为博斯腾湖带来了喜人的经济效益。
随着博斯腾湖景区变得愈发美丽,如画般的美景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博斯腾湖旅游资源富集,自然风光秀丽,一边是生命之源的“湖水”,一边是死亡之海的“沙漠”,还有“地球之肾”湿地的独特风光,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大河口、莲海世界、罄玉休闲生态景区、西海桃花生态园等旅游景点景色秀丽。
位于巴州尉犁县塔里木河中游流域的罗布淖尔国家湿地公园,8月接受了来自塔里木河的生态输水,两岸胡杨生机勃勃。再过一个月,叶子变黄,这里将呈现一片金秋美景。
罗布淖尔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2600公顷,公园内野生动物种类比较丰富。巴州尉犁县罗布人村寨景区管委会副主任田春祥介绍,湿地内主要植被类型有水生植被和荒漠植被。主要水生植物有芦苇、香蒲等,主要分布在湿地公园内沙丘间湖泊及河流两岸,荒漠植被的典型代表是胡杨和柽柳群系,主要分布在湿地公园水土条件较差的沙漠区域,湿地植物10余种,珍稀濒危植物6种。
8月2日,大西海子水库输水闸口抬起,水沿着河道向下游缓缓流去,第二十四次第二阶段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工作启动。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副局长王福勇说,考虑到台特玛湖湖区水量当前由车尔臣河补充且已达到适宜的水面面积,8月又是胡杨等植物的集中落种期和主要需水期,本阶段输送的生态水全部用于滋润下游河道两岸的天然植被。
不同于历次输水时水流从闸门奔涌而下、波涛翻滚的场景,这次输水通过闸门控制流量,使水头慢慢流向下游。塔里木河流域干流管理局大西海子水库管理站负责人章瑜对记者说,今年8月初的输水采取了多阶段、长时间、小流量的输水模式。“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滋润每一段干涸的河道和两岸的植被,实现生态输水效率的最大化。”章瑜说。
农业科技助力产业升级
“库尔勒的香梨熟了!”
8月30日,走进库尔勒市阿瓦提乡其盖克其克村的梨园,记者看到即将成熟的香梨挂满枝头。
从9月5日起,香梨陆续开始采摘,被送往各地群众的餐桌。
“今年香梨的个头普遍比较大。”其盖克其克村党支部书记刘哲敏说,因为水肥的科学利用,果品的商品果率预计可以提升20%,果农的收益会有较大提升。
库尔勒市金久诚香梨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田海生算了一笔账:按照以前的种植模式,每年要进行5次大水漫灌,每亩地每次用水至少160立方米。现在只保留春季或冬季的一次漫灌,然后再使用滴灌浇6次水,一亩地全年用水不到500立方米,节约了大量用水。
不只是库尔勒香梨,科技应用助力巴州农业产业升级,在棉花种植领域也成效显著。
4架无人机,300多套智能设备,2个人完成3000亩高标准棉田从种到收,在巴州尉犁县极飞科技公司的“超级棉田”,记者见识了数字化赋能传统农业创造的科技“奇迹”。
尉犁县是新疆棉花生产大县,是全国四大商品棉基地之一、国家级优质商品棉基地县,也是全国重要的高品质细绒棉和优质长绒棉产区,全县种植面积达100万亩,皮棉总产近15万吨。
2021年,极飞科技在尉犁县正式启动国内首个无人化棉花农场实验项目——“超级棉田”。来自极飞科技的两名90后员工艾海鹏和凌磊,借助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挑战管理3000亩高标准棉田,验证无人化管理模式应用于大规模种植场景的可行性。
“2个人挑战管理3000亩‘超级棉田’,我感觉非常兴奋。”艾海鹏对记者说。
在3000亩极飞科技“超级棉田”里,100多个土壤传感器正根据土壤墒情自动浇水施肥。艾海鹏说,2022年,3000亩“超级棉田”实现75.2%的无人化率,通过管理期各项技术手段的运用,相较周边传统农户减少了47.3%的灌溉用水、18.2%的肥料和33.2%的农药,收获棉花1142吨,平均亩产达403.6公斤。
依靠智能灌溉、AI识别病虫草害、农业无人机精准施药等先进的智慧农业技术,“超级棉田”不仅大幅节约了水、肥、农药成本,更极大降低了劳动力投入。先进农业技术是“超级棉田”模式取得试验成功的关键力量。
而以上这些无人化、智能化技术得以在“超级棉田”顺利落地应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国家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如果没有输配电、水渠和道路这些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我们根本没有试验的基础。”艾海鹏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智慧农业落地的必要土壤。‘超级棉田’乘上了这趟春风。”
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都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把生产经验转化成数字模型,让不懂农业技术的人也能种地,这种科技种地新方式不仅让许多年轻人对农业产生了向往,也为年轻人返乡创业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
艾海鹏告诉记者,在临近收获时,从前和自己一起做无人机飞手的小伙伴也找了回来:“这样种棉花好酷!我能不能加入?”
在“超级棉田”的哔哩哔哩网站视频评论区,很多年轻人看到艾海鹏和凌磊这种高科技种地方式后,也纷纷表示立马想回到农村去种地。
“超级棉田”除了吸引年轻人,也给老棉农带来了启发。他们开始积极拥抱新技术,改变传统的耕作和管理方式。未来,年轻人将和老棉农一起,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同气连枝讲述民族团结故事
走在巴州尉犁县达西村,一条小巷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条小巷名叫石榴巷,当地村民介绍说,石榴巷寓意着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它是村民们对“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解和诠释。
巷道两侧,一幅幅画作,色彩绚丽,内涵丰富,扮靓了乡村,增添了文化气息。一个个干净整洁、美丽精致的农家庭院映入眼帘。
石榴巷里的村民家家都有自己的故事,其中,“民族团结典型之家”的故事令记者印象深刻。
艾沙·吾守尔,一名有47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村里民族团结示范户。1992年夏天,时任村干部的他遇到了身无分文、身陷困境的打工者郭宗俊。他毫不犹豫地帮助郭宗俊安排住处,送来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还经常叫郭宗俊去自家吃饭,待郭宗俊如自己的孩子一般。在艾沙大叔的帮助下,郭宗俊找到了工作,在达西村扎下了根。虽然郭宗俊后来慢慢有了积蓄、发展了自己的事业,早已搬出了艾沙大叔的家,但两人结下的深厚情谊始终没有减弱,郭宗俊忘不了艾沙给予他的帮助,将老人视为自己的父亲。这对“父子”的故事一直延续至今,并于2018年10月4日、5日分别登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联播》节目。退休后,艾沙大叔想着总要做点什么事情,于是在村“两委”帮助下,他的小院被改造为“胡杨根”书屋,后又被改为同心小院。
在尉犁县古勒巴格乡古勒巴格村村民吐玉洪·吾吉家的院子里,记者见到了一棵有着260多年树龄的胡杨树,这棵树枝繁叶茂,绿荫笼罩了大半个院子。
令人称奇的是,这棵古树的“怀里”紧紧搂着一棵青杨树,两棵树长在了一起,被人们称为“连心树”。
这棵“连心树”,记录着一段长达63年的感恩故事。
故事还得从吐玉洪的父亲说起。
那是1960年11月底的一天,吐玉洪的父亲吾吉·艾合买提拎着铁桶来到门前的河里打水。当时,河面已结冰,年仅11岁的吾吉只能破冰取水。不料,“咔嚓”一声,还未冻结实的冰面瞬间裂开,吾吉猝不及防,掉进了河里。
就在此时,村里的老人王得福也拎着铁桶来打水。见此情景,年事已高的王得福急忙爬上冰面去救吾吉。就在他抓住吾吉一只手腕的一刹那,大块冰面轰然坍塌,两个人都跌入了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在水中慌乱挣扎的过程中,吾吉感觉到自己被王得福向岸边使劲地推了一把,随后便失去了意识。
当吾吉再次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躺在炕上,整个身子被裹在一张羊皮里取暖。他仔细辨认着围在他身边的每一张面孔。当他发现人群中没有王得福时,不顾家人的哭喊,踉踉跄跄地来到河边。当时,村里的很多男人腰间绑着绳子,在河中寻找王得福。吾吉跪在河边哭喊着不肯离去,再次昏倒。直到半夜河面结冰,村民们仍未找到王得福。
第二年春天,吾吉在门前的老胡杨树下,种下一棵小青杨,借这棵小青杨寄托自己的感恩之情,希望它一直陪伴王得福爷爷。十几年过后,渐渐长大的小青杨“钻进”了老胡杨的怀抱,最终长成了一体。
“吐玉洪”在维吾尔语中意为停留、稳固的意思。儿子出生后,吾吉给他取名为“吐玉洪”,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永远牢记恩人王得福。
“自从我记事起,爸爸就经常给我们说,是王得福爷爷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爸爸和王爷爷的故事深深刻在了我们家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吐玉洪说,“爸爸去世前,嘱咐我们要世代保护好这棵树,不能离开这个院子,不能忘记王爷爷的恩情,要永远维护好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