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明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9月05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大美秦岭 和合南北

景天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9月05日   第 07 版)

  秦岭终南山南五台景区(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刘 潇摄

  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景区内的说经台。
  景天星摄

  秦岭位处中国地理版图中心,和淮河一起构成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秦岭西起青海、甘肃两省边界,向东经甘肃进入陕西,东到河南中部,包括西倾山、岷山、迭山、终南山、华山、崤山、嵩山和伏牛山等,长约1600公里,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其最高峰为太白山,海拔3771米。

  秦岭贯通东西、和合南北,在形塑地理格局、涵养生态系统、绵延文化根脉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在秦岭汇聚、交融,形成一条和合共生的文化过渡带。早在新石器时代,秦岭以南的汉水上游地区不仅受到南方巴蜀文化和大溪文化的影响,还受到北方黄河流域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以及中原龙山文化的影响。秦岭文化遗产众多,据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调查统计,仅在陕西范围内的秦岭区域就有文化遗产1.5万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3处。

  文化的交流离不开道路交通。秦岭古道是翻越秦岭、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有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武关道等。古道上的关址、栈道、栈孔、桥梁、石刻等遗迹,见证了各地文化的交流融合。位于陕西境内的褒斜道,南起汉中褒谷口,北至眉县斜谷口,全长近250公里,贯通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关中通往汉中、巴蜀的重要通道。栈道南段的石门是中国最早的人工山体隧道,建成于东汉永平九年(66年),可两车并行。石门内外及附近山体上留下了不少珍贵的摩崖石刻。1961年,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因修建石门水库,其中最珍贵的13件摩崖石刻被迁至汉中博物馆。这13件作品被称为“石门十三品”,反映了中国文字由篆书到隶书、由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轨迹,在书法和金石领域颇具盛名。其中《石门铭》收录于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石门铭》为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所刻,记载了宣武帝时期重修褒斜道的事迹,歌颂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复开褒斜道的盛举及其意义,其中曰“导此中国,以宣四方”,说石门的开凿连通了四方文化,又曰“西带汧陇,东控樊襄”,说这条栈道沟通了陕西、甘肃和湖北等地。

  秦岭是儒释道文化的交汇之地。位于秦岭北麓的周至楼观台是著名的道教祖庭,有说经台、会灵观等遗址。相传道教创始人老子于此讲授《道德经》,认为万物由阴阳构成,和谐由阴阳产生。楼观台的祭祀老子礼仪传承至今。眉县张载祠是北宋大儒张载的讲学之地。张载在这里讲学立论,培养弟子,创立关学。他的著名学说“民胞物与”,认为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张载还提出读书人应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儒家和合文化的重要体现。秦岭还是佛教圣地,中国佛教宗派华严宗的祖庭至相寺、律宗的祖庭净业寺、净土宗的祖庭悟真寺等均位于秦岭。杜顺、智俨在至相寺研习《华严经》,著述立论,被尊为华严宗初祖、二祖。华严宗的核心思想是圆融,认为宇宙是统一的整体,事物与事物之间圆融无碍,明显受到中国和合思想的影响。

  秦岭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舞台。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有一处重要的遗产点——张骞墓,位于陕西省城固县博望镇饶家营村。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重要基础。丝绸之路从秦岭山下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跨越陇山,穿过河西走廊,通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丝绸之路不仅是商旅贸易之路,也是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科学技术传播之路。距离秦岭不远处的陕西宝鸡法门寺博物馆内,珍藏着多件唐代传入中国的西方琉璃器,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

  秦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区域。秦岭有着“生物基因库”之称,汇聚了南北动植物区系的诸多物种。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被誉为“秦岭四宝”。因大熊猫而闻名的秦岭腹地陕西佛坪县,森林覆盖率达91%,130余只野生大熊猫在此栖息。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的凤堰古梯田,是秦巴山区考古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距今有250余年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堰古梯田拥有水田与旱地共存的独特农业景观,是秦岭地区十分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见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秦岭作为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体现了兼容并包、交流互鉴、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等特点。近年来,秦岭文化研究和遗产保护备受重视,西北大学成立秦岭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成立秦岭研究中心,对秦岭及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延续历史文脉。

  (作者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