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中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8月25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李卫公问对》:分别奇正 指画攻守(子曰诗云)

熊 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8月25日   第 11 版)

  古籍中作者不详的好书很多,《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简称《问对》)就是其中之一。

  看书名就能知道,这部书是唐太宗李世民和他手下大将李靖的谈话记录。这二位,一个是历史上最会打仗的皇帝之一,一个是战功卓著、被封为卫国公的名将。

  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光在战场上展现出杰出的指挥能力,在军事谋略上也都有深入的思考和总结。《问对》记录下二人98次问答,以1万多字的篇幅讨论了诸多军事命题,内容丰富,见解深刻,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贯穿全书的主线思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做了鞭辟入里的概括:“其书分别奇正,指画攻守,变易主客,于兵家微意时有所得。”其中的两个关键词“奇正、攻守”,是最能体现军事辩证思维的两组术语。

  先说攻守。

  进攻和防御是战争中最基本的矛盾,《问对》提出新解:“夫攻者,不只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只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以有待焉。”意思是,进攻不是单纯地攻城略地,防御不是单纯地坚守城池。进攻讲求攻心之术,摧毁敌人的防御意志;防御讲求士气旺盛,等待敌人的疏漏出现。结论就是:“夫攻其心者,所谓知彼者也;守吾气者,所谓知己者也。”对《孙子兵法》提出的“知己知彼”论断进行了延伸解读。

  值得一提的是,兵家多喜攻厌守,先发制人,毕竟进攻才能掌握主动。但《问对》反其道而行之:“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尽敌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意思是,后发制人用潜力,先发制人用锐气;最大限度挫敌锐气,最高程度发挥我方潜力,就能夺取胜利。

  这一作战思想,含有先让一步、诱敌深入的积极防御性质。

  再说奇正。

  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学术中十分重要的命题。李靖说:“凡将,正而无奇,则守将也;奇而无正,则斗将也;奇正皆得,国之辅也。”因此,对奇正的讨论,在《问对》中占有很大比重,内容最充分,论述最完备,分析最透彻。

  奇正讲的是兵力投放的指挥问题。前人已有不少论述。先是《老子》提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孙子兵法》进一步阐释:“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不过,《孙子兵法》的论述停留在形容奇正的变化多端上。后来,《孙膑兵法》、曹操《孙子注》等书对奇正的概念加以推衍。到了《问对》,才对奇正的本源进行了阐述,并拓宽和升华了思想内涵。

  具体来说,《问对》谈奇正,既反对重奇轻正,又反对简单的奇正划分。对《孙子兵法》“以正合,以奇胜”的名言,《问对》做了大胆的发挥,认为只要善于“示形”,奇与正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二者的运用没有现成方案和预案可遵循。

  书中,李靖对唐太宗说,没有正兵,奇兵也无所用之。兵贵出奇,但不能不看对手是谁,一味出奇。正兵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强大实力做后盾,大兵压境,三下五除二,解决问题。如果势均力敌,甚至敌强我弱,那么用诈出奇就显得格外重要。

  因此,奇正是临时设置,没有固定标准,奇可以是正,正可以是奇,奇可以变正,正可以变奇,全看对方上当不上当、料不料得到。料到了是正,料不到就是奇。

  由此可见,对于奇正,《问对》主打一个“灵活运用”。李靖痛感那种只知道“以奇为奇,以正为正”,呆用兵法的人是不足以谈兵的,提出“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而灵活使用兵力不是从演习场上所能学到的,必须在战场上根据千变万化的情况“临时制变”,慧心独创。所以,唐太宗慨叹:“奇正,在人而已,变而神之,所以推乎天也。”

  凭借这些军事谋略上的探讨,《问对》在北宋神宗时期,与其他6部兵书一起被选入官定武学教科书——“武经七书”。其他6部书分别为《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对于《问对》的入选,当时以及后来不断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该书是假托,不该选此书,理由是文辞浅鄙,经典怎么能用这么浅白的话呢?

  武学博士何去非是“武经七书”的编校者之一,也是最先怀疑的人。他把自己的疑惑跟上司朱服说了。朱服回答说,这书传播很久了,不能轻易否定废除。

  经过历史的检验,“武经七书”确实是中国兵书的杰出代表。而《问对》一书,可能是伪造的,其中涉及的史实有可商榷之处,但书中的思想并不伪,而且军人立论,往往言简意赅,讲求通俗易懂。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道理,非得要求引经据典、洋洋洒洒,这就落入烦琐哲学、腐儒之见了。清代学者俞正燮在《癸巳存稿》中说:“《卫公问对》,语极审详,真大将言也。”这是会读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