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万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7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红色沃土盛开戏曲新花

本报记者 郑 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7月24日   第 07 版)

  观众在梅兰芳大剧院观看《楷模村》。

  《生命的绿洲》《骄杨之恋》舞台照。

  以杨开慧烈士为题材的碗碗腔《骄杨之恋》、以陕北绥德郝家桥为创作蓝本的秦腔现代剧《楷模村》、讴歌平民治沙英雄的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7月7日至15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排的“新时代三部曲”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精彩上演,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向观众展现了陕西新时代舞台艺术创作的最新成果和陕西戏曲的独特魅力。

  

  颂扬革命先烈精神

  取材自杨开慧烈士真实故事的碗碗腔《骄杨之恋》,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作排演的建党百年献礼之作。

  该剧以陕西特色剧种演绎宏大革命题材,将碗碗腔的柔美婉转与杨开慧的悲情壮烈融合在一起,以独特视角展示了杨开慧从认识自我、寻求自我、实现自我,到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用生命拥抱死亡,用死亡礼赞生命”的心路历程。

  7月7日、8日晚,《骄杨之恋》领衔“新时代三部曲”,率先与观众见面。当大幅手书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出现在舞台上,悠扬的碗碗腔音乐响起之时,漫天红霞、广袖长舒的意象,瞬间将观众带入“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艺术境界。

  剧中,杨开慧饰演者、二度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她以婉转的唱腔、典雅的念白、优美的身段和细腻的表演,展示了杨开慧作为妻子的柔情,作为母亲的慈爱,作为战士的忠贞以及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对土地的赤诚。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观众逐渐走近这位共产党员的成长历程,欣赏碗碗腔独特的开掘视角、艺术表达和情感传递。

  全剧终了,观众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表达对杨开慧等英烈的崇高敬意,也表达了对《骄杨之恋》的喜爱和对演员的赞叹。跟着父母前来看戏、读初一的杜同学说:“我在学校学习过京剧的一些常识。今天这个剧目,让我领略到了另外一个剧种的魅力。我非常喜欢它的音乐,杨开慧烈士的事迹也让我很受教育。以后我会更多地关注戏曲,也会把《骄杨之恋》介绍给我的同学。”

  演出获得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国家一级编剧、甘肃省文联副主席曹锐说:“碗碗腔虽然是一个小众剧种,但是《骄杨之恋》让人感受到这个小众剧种的雄浑博大、厚重又充满激情的主题表达。这部剧让碗碗腔与时代共舞,并为碗碗腔的发展夯实了根基。”

  反映脱贫攻坚壮举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7月11日、12日晚,高亢的信天游在梅兰芳大剧院久久回响。

  以陕北绥德郝家桥村为蓝本的秦腔现代剧《楷模村》,艺术再现了陕北农村从“陕甘宁边区农村楷模”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走上致富之路的生动实践和深刻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基层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非凡壮举。

  《楷模村》自创作之初便备受关注,先后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陕西省委宣传部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等,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小青、李军梅、赵杨武联袂主演。剧中主人公周正矢志不渝、不改变家乡面貌绝不回头的坚毅,深深触动着现场观众的心灵。是躺在昔日“农村楷模”金字招牌下“等靠要”,还是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老观念与新思想在楷模村碰撞,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牵引着观众的价值思辨与审美愉悦。

  看完演出后,荣获“中国好人”“北京榜样”“北京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称号的田传真,与剧中人产生了强烈共鸣:“脱贫攻坚非常不易。我在贫困地区支教过3年,对他们付出的努力感同身受,也为他们点赞。”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景俊美说:“《楷模村》聚焦最基层的乡土社会,直面当地百姓对家国大义和集体利益的认知偏差。剧中人物形象生动,既有核心人物的充分展现,又有群像的立体刻画。导演在舞台调度上张弛有度,演员更是实力担当,‘三朵梅花’同台竞放,抬起了一台铿锵有力的秦腔大戏。”

  再现治沙生态奇迹

  7月14日、15日晚,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再度掀起“新时代三部曲”的观演热潮。

  该剧以几十年来耕耘在毛乌素沙漠上的诸多治沙英雄为原型,通过何玉芳一家四代几十年防风治沙、栽树育林的故事,表现毛乌素沙漠从“千年沙漠”到“万里绿洲”的沧桑巨变,展现治沙英雄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创造人类生态奇迹的伟大精神。

  沙漠是无声的,治沙是个技术过程,要在舞台上表现治沙其实很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主创团队抓住了“人”这个根本,紧扣时代背景,通过对“为绿洲儿亲还债矿山去、一日挑水九十趟、黄沙伴着泪水咽、大漠吞噬夫命亡、无尽凄怆腹中藏、儿女双双青春葬”等故事情节的演绎,艺术地再现了治沙人的信念、精神及情感。

  “大漠里的沙柳黄河里的浪,活就活出个人样样。”剧中苍凉、雄浑、醇厚的信天游,像空山幽谷的喊山调,更像是命运受到挤压后的生命呐喊,悠长而触人心弦,折射出治沙人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和脊梁挺拔的人格力量。

  “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评价该剧:“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前赴后继,投身治沙植林事业的真实再现,以艺术的形式记录和讴歌了榆林人民靠艰苦奋斗赢得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真正体现了榆林治沙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带来的‘新时代三部曲’,涉及革命文化、脱贫攻坚、推进‘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等题材,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书写恢弘史诗的精神风采。”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观演后表示。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前身是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戏曲团体,也是中国戏曲现代戏创作演出的开先河者。早在延安时期,就创作演出了《血泪仇》《十二把镰刀》《中国魂》《穷人恨》等打击敌人、鼓舞士气的优秀戏曲现代戏。改革开放后,创作演出了《杏花村》《留下真情》等反映社会变革的现代戏。新时期又创作演出了在全国产生过巨大反响的《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现代剧。

  “新时代三部曲”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自觉地将戏曲与时代紧密相连,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百姓生活的最新成果。在李梅看来,新编现实题材作品要让观众爱看,最重要的是“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始终坚守戏曲的本体性,同时也要着眼当代生活,观照当代人的情感与审美,展现新时代发展成果,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有责任、有义务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好红色血脉,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新时代,不断探索戏曲传承发展的新路径,讲好中国故事,努力以精品力作推动戏曲事业高质量发展。”李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