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悦读空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7月06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赵健:用新媒体播撒阅读种子(名人书房)

本报记者 徐嘉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7月06日   第 07 版)

  赵健在书房内直播。
  受访者供图

  赵健,90后读书博主。他的账号“赵健的读书日记”在相关社交媒体平台拥有超百万粉丝。单条视频播放量超4000万、3天销售《资治通鉴》3000册、一条视频让40年前的老书加印5次……去年才开始入局短视频的赵健,用读书类新媒体内容向大家展示了全民阅读推广的新方式。

  近日,本报记者来到赵健的书房,听他讲述精耕内容创作,盘活优质好书,用短视频和直播播撒读书种子的故事。

  

  把读书荐书变成职业

  “中学时,我是学校图书馆的学生管理员,有机会读到各种各样的书,这是我大量读书的开始。”回忆起自己的阅读经历,赵健表示,“从小在戏园长大,和同龄人的共同语言不多,当时觉得读书能消解这种孤独感,就爱上了阅读。”

  大学期间,戏剧文学专业的赵健“基本都泡在了图书馆”,入学第一年便借了400多本书,成了图书馆建成以来借阅量最多的读者。

  毕业后,对阅读拥有浓厚兴趣的赵健开始尝试“读书创业”,读书会、跨年诗会、乡村图书馆等项目办得风生水起。最近一两年,他又多了一个身份——读书内容博主。

  从消解孤独到学术研究,再到“读书创业”,读书、分享书已成为赵健的职业。书房对赵健来说也不单指某间房子。学生时期的图书馆、家中集阅读和工作室功能于一体的小房间以及各色旧书店,都是他的“书房”。

  走进赵健南京家中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几盏用于短视频拍摄和直播的补光灯,灯光汇集之处是他的工作台,上面摆着手机支架和几本书。工位后面,是由两排高高的书架构成的一角。书架上摆满他最近正在读的书以及每天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向粉丝们推荐的好书。细看,上面有史铁生的《想念地坛》、张宏杰的《简读中国史》、季羡林的《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等。这些书内容广泛,题材丰富。

  它们如何激发赵健的短视频制作灵感?他说:“我的很多短视频选题是在读杂书的过程中找到的。”赵健认同汪曾祺先生的观点,“汪老认为一个人对食物和文化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在赵健看来,读书也一样,年少时有好奇心、行动力,一定要广泛阅读,进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盘活优质好书

  酒香也怕巷子深。把被忽视的好书推荐给读者,是赵健对自己的要求。“比如这本出版于40年前的人物传记《画魂——潘玉良传》讲述了一个直面苦难的故事,我读后感觉很震撼,立马想到一句话——‘人应该有一种力量,即使身在废墟之中,也要让自己体面、干净,揪着头发把自己从泥土里拔出来’。”赵健一边翻动书页一边向记者介绍,“我做了一条视频,向大家分享《画魂——潘玉良传》,将传主的传奇人生娓娓道来。她从一位没有受过基本教育、身处社会底层的女子,成长为第一个以雕塑作品走进巴黎现代美术馆的中国艺术家,并在艺坛上赢得崇高声誉。”

  视频发布后,观众非常喜欢,纷纷点赞留言,赵健的账号也在那几天增长了20多万粉丝。视频的流量也带动了《画魂——潘玉良传》的销售,目前该书已加印5次、3万多册。一条短视频,盘活了这本40年前的老书。

  这条视频的成功,让赵健注意到受众对文学艺术巨匠的传奇人生感兴趣,他开始从单纯介绍书的核心内容这种较为“硬核”的荐书方式,转向通过文化故事吸引人。

  “除了《画魂》,还有不少我推荐的书也获得关注,其中卖得最好的是《资治通鉴》,通过直播销售近6万套,现在还有很多人在直播间下单。”赵健说。

  一轮直播为何能让这么多人开始阅读历史类书籍?赵健向记者解释了其中的原委:“其实我的直播更像一部可以追更的电视剧。我每周都会在直播间里讲两次《资治通鉴》,带大家一起读书中的核心故事,观众可以按朝代顺序不停追更。但同时我又保留了一定的悬念,待大家买回书后自己品读,通过这样一种‘共读仪式’,激发大家的兴趣。”

  记者发现,在赵健的直播间和短视频评论区,有不少粉丝表示“通过讲解,发现《资治通鉴》没有想象的那么难读,这种历史书的情节故事其实也非常有趣”。

  赵健还向记者分享了读历史书的方法。“像《资治通鉴》这类书,历史跨度大,可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朝代读起。在读的时候,可以尝试代入相应情景,比如把它当成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或是看到的新闻。这样阅读,画面感会更强。”赵健说。

  力求传达“厚重感”

  如果说家中的书房是赵健进行深度阅读和视频创作的主要场所,那各个城市不起眼的旧书店则是赵健搜求“杂书”,邂逅书人书事的“另一重阅读空间”。

  2016年夏天,刚大学毕业的赵健偶然来到苏州钮家巷一家不起眼的小书店——文学山房旧书店。一棵高大的白玉兰树下,年逾九旬的店主江澄波安静地坐在店门口,店内泛黄的旧书飘着油墨香,老式电风扇吱呀作响,顾客只需报出书名,店主就能说出作者、成书年月和大致内容……这给赵健留下深刻印象。

  “当时书店里顾客不多,我有机会和江老聊了许久。江老16岁接手书店,一干就是80年,几乎每天都风雨无阻步行上班,经营着这家从光绪年间传下来的百年旧书店。江老堪称是书界的‘活字典’。”回溯这条短视频的创作缘起,赵健向记者介绍,店主江澄波的人生经历让他感叹不已,因此在开始读书内容创作后,他就萌生了用短视频讲述这个故事的想法。“我十分确信在这样一个快节奏时代,江老和文学山房旧书店能给年轻人带来不一样的触动。”赵健说。

  结果也的确如赵健所料,这条名为《孤独的旧书店》的短视频于去年9月8日上线后,已有4000多万观看量,至今仍被置顶于他的账号主页。

  “江老告诉我,现在很多人因为看了这条视频专门去文学山房旧书店打卡;当地有关部门给书店减免了20年房租,希望书店能继续办下去;藏书家韦力为他写了一本口述史;他70多岁的女儿也决定成为书店第四代传人……”赵健表示,一条短视频让一个书店、一个人、一个家族得到大家的关注,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

  视频爆火的背后,是“力求在‘短平快’的互联网时代,传达‘厚重感’”的努力。在赵健看来,一条视频能给观众带来新知,带大家了解文学艺术巨匠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或是通过对书籍内容逻辑的梳理,传达核心观点,启发大家思考,才算合格。这是读书类视频与娱乐视频的不同之处。

  采访最后,赵健表达了他对“短视频阅读”的看法:“短视频阅读的说法在当下的传播生态中是成立的,短视频已成为书籍内容的传播载体之一。但短视频读书博主只是‘中间商’,我们能做的是像电影预告片一样把一本书的某一个或几个核心内容转达给观众,与直接读原著还是有天壤之别的。”

  谈及未来,赵健说:“希望通过自己的深度阅读和严肃思考,提升读书内容创作品质,撒下更多阅读的种子,引导更多人读原著,对书籍和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