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油田,长在油田。我的父亲参加过石油会战,是大庆油田第一批建设者。大庆石油会战的奋斗精神,早就融入我的血液中。
1993年,我从技校毕业来到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进入采油48队。为了不让我这个“新兵”掉队,快70岁的父亲重新穿上工装,手把手教我如何操作、保养设备。
加盘根、换皮带是采油工的基本功。为了练好它,我起早贪黑,顶着烈日,手上老茧越磨越厚,肩上水泡消了又长,技艺不断精湛。5个月时间,我把换皮带的操作时间从3分钟缩短至15秒。
1997年,经过层层筛选,我代表大庆油田参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技能运动会,一举夺得全国第三名,被授予首届“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技术能手”称号。后来我又被破格聘为技师、高级技师,一步步成长为企业技能专家、集团公司技能专家、集团公司技能大师。
油田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抽油机井光杆极易腐蚀,导致密封圈受损严重,更换一次密封圈要四五十分钟。我研制出了“上下可调式盘根盒”,并获得了国家专利。之后,我又对“上下可调式盘根盒”进行了五代改进。如今,密封圈更换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10分钟,使用寿命延长了6倍。
近几年,大庆油田的“蓝领工匠”累计研制出这样的“小改小革”1300多项,解决了大量生产难题,累计创效近3亿元。
2011年8月,以我名字命名的“刘丽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从最初只有两名采油工,后来逐渐扩大到覆盖35个工种、拥有531名成员的“集团军”,探索出“专家技师联合研发、革新工厂自主生产、示范区试用推广”的“研产用”一体化创新模式。工作室累计研发技术革新成果1048项,获国家专利174项,推广成果5000余件。
大庆油田还成立了油田技师协会,搭建起人尽其才的大舞台,形成成百上千个攻关团队,成为企业的智囊团、岗位的创新源、人才的孵化器,鼓舞着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在大庆油田扎根发芽、茁壮成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大庆油田正加快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依靠科技力量,用更便捷的操作、更精准的管理生产出更多石油,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刘丽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工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