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中,中国第三批航天员首次亮相,包括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与载荷专家。日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就上述不同类型航天员选拔标准、训练内容、乘组分工等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如何定义神十六飞行乘组中三种类型的航天员?
黄伟芬:航天驾驶员是载人航天器上负责航天器操纵、控制的航天员,主要承担对航天器的监视、控制和管理,飞行计划的执行、航天器的交会对接、飞行安全的保障等任务,一般从现役飞行员中选出。
航天飞行工程师是载人航天器上负责航天器运行管理、设备维护和维修的航天员,具有较深厚的航天器相关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主要承担航天器在轨系统/设备等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任务,一般从事航空航天工程及相关领域专业的科研人员中选出。
载荷专家是载人航天器上从事空间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及负责有效载荷管理和操作的航天员,一般为某个领域的科学家或有特殊专长的专业人员,对其承担的空间科学研究项目或载荷的操作负责,一般从从事空间科学研究及相关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出。
记者:在训练中,不同类型航天员的训练有哪些异同?
黄伟芬:航天员训练项目和内容的设置主要取决于航天飞行环境、飞行所涉及航天器、航天飞行任务这三方面的需求,包括体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基础理论培训、航天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和大型联合演练八大类数百科目数千个训练单元。
一般来讲,对不同类型航天员、飞行任务涉及不同航天器的航天员以及担负不同任务的航天员有不同训练要求,主要表现在训练科目、内容、学时、考核标准等方面。每名航天员在全面训练基础上,会侧重个人负责任务方面的训练。此外,根据受训航天员个人的基础和专业背景不同,在训练科目、内容和学时等要求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航天驾驶员和航天飞行工程师的训练科目、内容和要求基本相同,载荷专家的训练科目、内容和学时更少。三类航天员在体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方面要求相同,在基础理论培训、航天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模拟训练方面要求有所不同。但在航天员入选飞行乘组后,同一乘组中不同类型航天员的训练内容和要求是相同的。
记者:同一个乘组中的航天员是如何进行分工的?指令长通常由航天驾驶员担任吗?
黄伟芬:飞行乘组通常由三名航天员组成,由一名航天员担任乘组指令长。指令长是飞行乘组的指挥和负责人,通常由航天驾驶员担任,也可由航天飞行工程师担任。
飞行乘组三名航天员需要按照飞行计划、飞行程序和飞行任务设计要求协同开展工作,共同完成飞行任务,包括航天器的运行管理、设备的维护照料、物资管理、站务管理、空间实(试)验、出舱活动、空间科普教育活动等。乘组航天员在各项任务中互为备份,每名航天员都要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协同配合等训练,都具备开展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乘组三名航天员的分工,主要根据飞行任务的需求和航天员个人特点综合分析确定。
记者:为什么要在神十六乘组中加入航天飞行工程师与载荷专家?
黄伟芬:这是为了满足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任务需要。根据相关总体规划,结合航天员队伍实际及后续发展需要,航天员系统综合分析了空间站任务各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特点,调整制定了空间站载人飞行任务乘组选拔的策略,统筹规划了选拔方案,遵循“统筹规划、任务匹配、新老搭配、继承与发展”等原则,根据飞行任务规划和需求,结合航天员队伍实际及后续任务需求,综合考虑飞行经验、出舱活动要求、人员类型、与各次任务的匹配性、年龄、心理相容性、协同配合等方面因素统筹分析确定各次飞行任务乘组。
航天员系统一次完成了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与建造阶段四次飞行任务乘组选拔,从首批和第二批航天员中选出了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五号任务的飞行乘组。
神十六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需要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实(试)验任务,是目前开展在轨实(试)验项目最多的乘组。同时,乘组需要对空间站最大构型三舱三船组合体平台进行长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照料。航天员系统综合考虑了神十六任务特点、航天员队伍可持续建设发展等各方面因素,按照飞行乘组选拔原则,于2022年6月完成了神十六飞行乘组选拔,从首批航天员中选出1名指令长,从第三批航天员中选出2名航天员,其中1人为航天飞行工程师、另一人为载荷专家,共同组成飞行乘组。之后,对乘组进行了近1年的任务强化训练和准备。这是我国首个由三种类型航天员组成的飞行乘组,在飞行中他们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更高效地完成各项飞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