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一位许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给我发来一条信息——“看了《关怀,是最好的处方》这篇文章很是感动。”
朋友所说的文章刊载于5月26日本报的《健康生活》版。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医生善待患者、患者温暖医生的故事。故事并不复杂,却非常动人。
文章发出后,另一位朋友问我,假设你是一名医生,在门诊遇到这样一位状态不妙、情况复杂却不肯做进一步检查的患者,你会怎么办?
通常的做法大概是这样的:医生给出诊断建议并晓之以理,讲清楚患者目前存在的风险、如果不做进一步检查可能引发的后果,帮患者把利害剖析清楚。按理说,到了这一步,医生已经尽到告知义务,如果患者仍坚持不肯做检查,医生也无可奈何,毕竟医生无法代替患者作出决定。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刘勇强医生却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多做了一些“分外之事”——当发现患者杨阿姨可能由于担心费用问题而拒绝检查时,他承诺用最少的钱检查出病况,成功说服杨阿姨做了检查;当发现杨阿姨流露出想要放弃的念头时,他从兜里掏出钱塞给杨阿姨,劝说她一定要住院治疗,这一举动感动了杨阿姨,也让她敞开心扉并配合住院治疗;当发现杨阿姨短暂住院后需要继续接受治疗,他不仅为杨阿姨量身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还不断为她加油鼓劲、给予心理支持,经过44天的持续努力,杨阿姨的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故事还没有结束——当杨阿姨走失的儿子被找回,她专门回来把这个喜讯告诉刘医生,文化程度不高的她前后给刘医生写了数封感谢信;当刘医生把这段经历整理成文,发表在本报后,看到文章的杨阿姨给他发来了一段长长的话:“要不是你苦苦劝我、帮我、鼓励我……好像我的命比你的命还重要一样……我是真的放弃治疗了……你是我永远忘记不了的恩人……我从19年开始,慢慢想通了很多,学跳舞,唱唱歌,别人还夸我,说我变了很多,我说是了不起的好人搭救了我的生命……”
“我治愈你,你温暖我”,世界上最美好的“双向奔赴”大概就是这样吧。无论患者身份、地位和贫富如何,医生都能一视同仁、敬畏生命;不管患者看起来多么倔强,医生愿意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想方设法向患者伸出援手;看到医生捧着一颗真心给予的尊重、理解、关怀,本打算放弃治疗的患者深深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重新点燃起生的希望,同时以爱和感恩来温暖回馈医生……医患之间这样充满温情的互动,打动的何止朋友一人呢?
说到底,医学是人学,医生有温度,医患能共情,彼此才会相互信任、相互支撑,这样的医学才是温暖的,这样的治愈才是最有效的。行文至此,不禁想起近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一则通知——要求2023年至2025年在全国实施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真可谓正当其时。在这样的背景下,相信像刘医生这样有爱心、懂人情的医生会越来越多,更多患者的就医感受会越来越暖,我们的医患情谊会越来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