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旗袍,两袖烟雨,是不少外国人对东方美的初印象。在海外,不少侨胞投身旗袍设计,用画笔和剪刀把中式美学带入各地街巷。
心向往之 身体力行
“南枝寒”“青玉案”“点檀唇”……在英国,贺瑶玥将一件件定制旗袍郑重交给顾客。旗袍设计与定制是她的工作,也是她为生活写诗的方式。
自读初中起,贺瑶玥就被旗袍的独特风韵吸引。赴英国求学期间,她对一匹桃花图案的布料一见倾心,踏出了旗袍设计的第一步。“当时的设计还不成熟,只做了少量改良,比如把传统敞襟、双襟改成了花瓣襟。”她说。
贺瑶玥的设计获得了众多同好的追捧。她尝试发布接单信息后,两款布料迅速被预订一空。“这让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是能被认可的,所以我试着开设了工作室。”贺瑶玥说。
刘凤华从事旗袍设计的初衷来源于对市场的感受。曾作为时尚行业日语翻译的她频繁接触日本品牌和设计师。“我在国内工作时常穿旗袍,但传统旗袍面料多为缎、罗,弹性较小,不方便走路。部分日本品牌对舒适度追求很高,我受此启发,希望做出舒适的中式旗袍。”刘凤华说。
工作两年后,刘凤华赴日本学习设计、打版等技术,毕业后赴法国再次进修。虽然当时法语水平不高,但她凭借在日本打下的服装设计基础,跟上了课程进度。她介绍说:“国内传统旗袍采用一片式裁剪,成衣对顾客身材要求较高,西式立体裁剪让我做出的衣服更有包容性。”毕业后,刘凤华留在法国,申请了自己的服装品牌。
量身定制 细致入微
2020年,新加坡华人柯凯龄与丈夫一同创办定制品牌,发展旗袍业务。
比起欧洲,旗袍在新加坡更受当地顾客欢迎,拜年、婚礼等场合,旗袍频频亮相;简约大气、蕾丝复古,旗袍店各具特色。然而,柯凯龄的事业同样面临重重阻碍:难以找到合适的裁缝团队、店面租金不菲、比起定制,新加坡顾客更推崇便捷的购物方式,青睐成衣。
柯凯龄说:“我配合顾客的肤色和场合提供不同布料和款式。由于提供了优质服务,很多女生都前来咨询,要求我们设计不同款式的旗袍。”品牌名声渐起,柯凯龄有了与房东谈判的筹码,以合理的租金拿下了店面。如今,旗袍销售额已经达到店铺营收的50%。
旗袍设计与服务品质是设计师们花费精力最多之处。接到订单,他们一客一议、一布一议地构思,有时还特意寻找绣娘,用苏绣、蜀绣等为定制旗袍添彩。
“古诗词给了我很多灵感。”贺瑶玥回忆,有一匹白底布料上点缀着三两簇粉色牡丹,宛若独守空闺的少女怀春所见之景,《南歌子·香墨弯弯画》中“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的词句霎时浮现在她脑海中。“这匹布给我以孤寂、忧郁的印象,配合诗词,我选用了深蓝色滚边来搭配。”贺瑶玥说。
中西合璧 博采众长
“我很喜欢不同国家的时尚设计,花了两三年摸索新加坡女生喜欢的旗袍款式,也努力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柯凯龄说。
在带旗袍走出国门时,贺瑶玥和刘凤华也吸收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气质,为旗袍设计提供创意。
“我看了许多历史上旗袍的照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珍珠元素多出现于项链、簪子等配饰。但西方巴洛克风格服饰中,钉珠、穿珠是常用工艺。遇到素雅的布料,我可能就会用珍珠点缀旗袍。”贺瑶玥介绍,“在传统盘扣上,我有时加上亚克力小花瓣或蕾丝,让旗袍更活泼。”
在刘凤华眼里,法国开放的时尚氛围赋予旗袍新的可能性:“在法国的买手店,我有时能遇上与大品牌同款的高品质面料,并可以零散购买喜欢的款式。”法式风格印花的布料激发了刘凤华的创作灵感。这些布料被她裁成中式旗袍版型,进入留学生、侨胞和当地姑娘的衣柜。
努力经营,用心设计,设计师们获得了顾客的认可。向刘凤华购买旗袍的大部分顾客已在法国成家,无论参与孩子学校的活动,还是出入社交场合,都愿意定做旗袍。刘凤华逐渐发现,旗袍虽然尚未成为法国人的日常穿着,但“这不妨碍他们欣赏,有不少法国人很喜欢中国文化”。
“一名有1/4中国血统的女子来找我定制旗袍。虽然她对中华文化了解不多,但看到新生代华裔愿意了解中华文化,我特别高兴。”贺瑶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