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5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

——记习近平主席的“中国—中亚峰会”时间

本报记者 杜尚泽 张朋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5月22日   第 01 版)

  都说,历史是流逝的今天。

  “十三朝古都”的传奇里,有无数历史风云。“百千家似围棋局”的繁盛,“荡荡乎八川分流”的壮阔,八表同风、气象万千的汉风唐韵成为华夏的共同记忆。关中平原上的西安在新征程起航之际,书写又一盛世华章。

  5月18日—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这里举行。作为亚欧大陆的中心,中亚地处联通东西、贯穿南北的十字路口,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之际,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今天,也会是明天的历史。

  这个镜头载入史册:蘸着万千期盼写就的西安宣言出炉,六国决心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同时宣布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正式成立。

  中国—中亚,绵延千年的友谊之河,建交31年的静水深流,流淌到今天,激荡出六国元首的首次实体峰会。

  首次落棋布子,为何选西安?翻阅浩繁史册,纵览亚欧版图,遥想从驼铃古道到今日川流不息的“钢铁驼队”,不难读懂其中深意。

  那么,为何是中国?为何是中亚?又为何是此时此刻?

  中亚,以一种区域协同的方式,同中国握手。中国,在周边外交的纵横捭阖中,将目光望向西北方向的中亚。这场峰会,是中亚选择了中国,亦是中国选择了中亚。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习近平主席旁征博引。“重千金”的分量里,不仅有丝路“凿空”的深情凝望,更有新时代大国外交的丰厚积淀。

  青山一道同云雨

  回望2013年3月,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

  在中国无数的“影响力时刻”中,它无疑是一个坐标。那场演讲,提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标注了新时代中国外交新方位。

  十年来,从全球到区域范畴夯基垒台,从国与国到不同领域擘画细分,命运共同体层次日益丰富,也以点带面在更大版图牵引绵历。

  循大道,天下往。

  在2022年1月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水到渠成提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赢得广泛共鸣。

  虑时间之远,方知大势所归。31年前,中国同中亚国家建交之初,双边关系便如喷薄的江水。那之后,“国家关系实现从睦邻友好到战略伙伴,再到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跨越”,习近平主席在本次峰会期间的一席梳理,更镜鉴双方关系相向而行的意愿之强。

  周边,唇与齿,手与足。中国以“亲诚惠容”待周边,秉持“好邻居金不换”。

  访华前夕,当记者向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感叹“在地缘政治的现实面前做‘永久伙伴’谈何容易”时,他坚定回答:“我有信心”“我将不遗余力奉行这一对华政策”。

  对未来的许诺,可用历史的过往去丈量。

  丈量出对彼此的尊重。中亚国家领导人一再承诺:“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习近平主席有的放矢:“尊重独立自主的选择,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中亚国家事务。”

  丈量出对彼此的支持。安全领域风雨同行,危难关头共克时艰。中国疫苗、中国物资,在中亚疫情肆虐之际雪中送炭。

  命运共同体,这是植根五千多年文明的深沉思索,这是放眼变乱交织国际局势的战略抉择,这也是中国面向世界的响亮宣告。

  峰会前夕,中吉、中塔命运共同体先后写入联合宣言和联合声明。向前追溯,今年1月,中土命运共同体落地;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之际,中哈、中乌命运共同体顺利推进。

  由此,命运共同体在中亚实现全覆盖,这一理念也首次在地区多边和双边层面全落地。“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国—中亚,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未来。

  19日上午,灞水之滨,西安国际会议中心,六国国旗猎猎。

  在静待各方合力书写的答卷上,习近平主席的主旨讲话以“四个坚持”,为如何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指明路径:坚持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

  中亚国家元首听了以后,在发言中有感而发:“我们支持尊敬的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念,包括同周边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倡议,这将为我们的友谊和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绝域苍茫万里行

  就像面对中国发展奇迹一再惊叹一样,世界也孜孜不倦地从“一带一路”奇迹般成长中去探寻成功密码。

  这是中亚国家津津乐道的一幕:2013年秋天,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古丝绸之路。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丝绸之路随国运的兴衰而绵延跌宕。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这一切发生在短短十年间。与之相伴的,是一个古老而奋进的中国,正在重新定义合作。

  中国—中亚峰会上,能强烈感知中亚国家对中国机遇的珍视,同中国合作的意愿之深、领域之广、期许之高。

  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拔地而起。无论是峰会前夕的会谈会见,还是峰会期间的切磋交流,都传递了一个鲜明讯息: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越来越实。

  中亚国家每一位元首都会讲起“一带一路”,他们不约而同望向西安。2013年9月,帖木儿家族历史博物馆,一幅古丝绸之路地图前,习近平主席说:“那里是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我的故乡。”

  2100多年前,张骞“凿空之旅”,正是从长安(今西安)迈出了第一步,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峰会上,中亚五国元首抚今追昔:“西安是友谊合作的桥梁”“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一带一路’再出发之地。”

  从西安再出发。

  看看沉甸甸的峰会成果吧!传统领域枝繁叶茂:经贸、产能、能源、交通等传统合作潜力迸发,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建立;新领域如火如荼:金融、农业、减贫、绿色低碳、医疗卫生、数字创新……中国同中亚的成果清单硕果累累,100多份各领域合作协议更令人惊叹。

  观合作,“路”上有最生动的故事。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这些陆锁国梦想着,复兴古代丝绸之路,在亚欧大陆之上打通横贯东西的物流大通道,将太平洋和大西洋连结在一起。

  路,是改变,是希望。这些年,中国承建的“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贯通,结束了当地出行翻山越岭的历史;中吉乌公路通车,成为跨山越岭的国际运输大动脉;在中欧班列开行总量中,途经中亚的占了近80%……

  有中亚国家元首在峰会上感言,“要想富,先修路”。习近平主席的主旨讲话,不仅提及中亚国家关心的那些联通项目,还谈到了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等,正当其时。

  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他们期待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让合作跑出‘加速度’”。

  万物得其本者生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从无到有,用这句古语形容它的历程颇为贴切。

  去年1月,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之际,召开了一次视频峰会。习近平主席在会上提到双方的对话合作机制。新的探索由此掀开关键一页。

  磋商,一拍即合;筹备,紧锣密鼓。时隔一年多之后,中国—中亚峰会成功举办。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元首宣布,以举办这次峰会为契机,正式成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放眼历史,人类社会始终在求索国家间的相处之道。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峰会上,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感慨,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变局,不仅有挑战,也会带来机遇。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致力于共同推动解决影响本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纷争不已的当今世界,成立一个凝聚多方共识的会晤机制谈何容易?中国同中亚五国不仅在短时间内达成最大公约数,更以此次峰会的丰硕协议和成果清单,昭示出并肩携手的共同期盼。

  1360多万平方公里,共同期盼的是和平与发展的大道。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新机制一落地,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合作的丰富内涵已经在同步深化。部委间、省州间,全方位、多维度,正奋力搭建一个立体的合作格局。

  习近平主席在峰会期间说:“这是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们不针对第三方,成立机制是为了更好推进合作,构建双方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任何时间我们都要牢记这一点。”“因此这个机制应该是务实高效的,我们要共同把它做大做强。”

  中亚国家元首纷纷表示:“相信开启的新机制一定会迎来广阔未来”“为中国—中亚关系注入最强劲动力”。

  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见到习近平主席,亲切地道了一声“我的老朋友”。当此时刻,他亮明立场:“塔方愿同中方一道,开好首次中国—中亚峰会,建设好中国—中亚机制。”

  中国同中亚国家相向而行。

  元首见面的频率,或许是这一机制水到渠成的内因之一。

  近观外交,去年1月,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元首视频会晤;2月,北京冬奥之约;9月,习近平主席在疫情之后的首访选择了中亚;今年1月,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访华;5月,齐聚西安。习近平主席形容说:“就像走亲戚一样,密切交往。”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在70岁生日当天飞抵西安。

  风尘仆仆赶赴会场,习近平主席热情迎接这位老朋友:

  “在这个特殊日子里,你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彰显了两国关系的高水平,也再次印证了你同中国的不解之缘。”

  “谢谢!”在中国学习多年的托卡耶夫总统,微笑着用中文回应。

  在同习近平主席的近距离接触中,他也深切体会到这位大国领袖是怎样融会贯通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现实奋斗。托卡耶夫总统在前不久的采访中说:“我认为习近平主席是一位伟大的领导人,他将坚定地领导中国走向美好未来。我对他心怀敬意。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我相信,我们之间的这种个人关系将日益深厚,因为这符合两国的利益。他非常睿智、儒雅、热诚友好。”

  几乎同一时间的采访,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有着不约而同的感言:“习近平主席拥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深刻的政治智慧、崇高的个人品质,成功领导中国走向繁荣,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习近平主席的治国理政经验让我想到中国儒家的智慧。能与他成为朋友,我感到很荣幸。”

  海纳百川,美美与共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一座城也是一部史。

  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千百年来,西安看遍万国衣冠,听尽丝路长歌。当暮色如黛、华灯初上,大唐芙蓉园梦回千年。

  18日晚,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中亚国家元首夫妇在如诗如幻的绛纱灯引领下如约而至,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此为他们举行欢迎仪式和欢迎宴会。

  伴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吟诵,64名舞者左手执籥、右手秉翟,献上中国古代最高礼仪舞蹈八佾舞。又见100名舞者手持芙蓉舞姿婀娜,一幅“长安春,曲江头,三春车马醉中游”的美景次第展开。礼乐交融、文韵悠悠,中国与中亚在这里相遇,共赴一场千年之约。

  宾朋们纷纷对习近平主席夫妇赞叹这一幕:“美轮美奂”“十分震撼”。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就在去年,北京冬奥开幕前夕,中亚五国元首纷至沓来。匠心独运的开幕式上,微光烛照世界,雪花美美与共。冬奥时光里,不再是“我”或“你”的故事,而是“我们”的故事。

  中亚国家元首彼时的赞叹里,也不单单是看到了鸟巢的恢弘灵动,更是感慨于中华文化的意境高远、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互鉴。而今,大唐芙蓉园的初夏夜,异曲同工。

  这里,荟萃古今、融通中外:秦腔《梦回长安》和陕北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同台竞技,再到和鸣《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衔接辉映。“山河万里远,咫尺玲珑心。”哈萨克斯坦歌手同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对话,跨越时空。

  峰会上,在赠送中亚国家元首的礼品中,有一件“何尊”。西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来源。感知中国、读懂中国,正是这次峰会的另一深意所在。正如习近平主席评析北京冬奥:“世界将对中国道路有全新的认识。”

  何以中国?

  它浸润于大国外交的筋骨血脉,融通于漫漫征途的步履坚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世界需要一个稳定、繁荣、和谐、联通的中亚。

  中亚国家感同身受。美美与共的博大胸襟,同那些试图以“文明冲突论”施加影响的做法,截然不同。

  纵观人类文明进程,古丝绸之路以其连接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著称。而从另一个角度去思量,也正因海纳百川而行稳致远。

  中亚国家对全球文明倡议的积极响应,也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文明对话。“文化丝路”计划、传统医学中心、“丝绸之路大学联盟”、“鲁班工坊”……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列出清单。

  戏曲,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19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峰会的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夫人扎帕罗娃、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夫人米尔济约耶娃,共同参观西安易俗社。

  百年易俗社,悠悠秦声扬。小学员们唱秦腔、走台步,一腔一调,传承古韵。

  从赳赳老秦,到复兴号巨轮劈波斩浪,中华文化在流淌中浇灌出枝繁叶茂。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开放,铭刻下中国之于世界、陕西之于中国的鲜明印记。

  峰会前夕,17日上午,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陕西篇章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汇报会上的这一要点,也同随后举行的峰会有着内在逻辑。

  开放,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开放之门,从沿海打开,而后向沿江、向内陆、向沿边,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成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奇迹。

  然而,春风几度玉门关。“海强陆弱、东快西慢”一度是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忧思。

  襟汉渭以带延洛,凭秦川而衔南北。这里,浓缩了千秋岁月的中国,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

  “要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这是习近平主席对陕西的叮嘱,也是着眼于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对这里作出的具体擘画。

  中亚国家元首从陕西读懂中国,从同陕西的合作里感知中国:

  习近平主席和中亚国家元首们见证签署的合作协议里,新技术、新能源、新产业是亮点。这其中,新能源汽车合作收获颇丰。而全国每生产7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西安造”。

  在习近平主席宴请宾朋的菜单里,有梁家河的小米,富平的柿子酒,羊肉泡馍、葫芦鸡……平常的饭食,却是过去穷苦时候不敢想的好光景。餐桌上也映照出从摆脱贫困到全面小康,再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变迁。

  大国外交,沉潜着“中国之于世界,世界之于中国”的深邃思索。

  创新、开放、包容等全球治理方案,正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镜鉴。

  一个占世界1/5人口的大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减贫,是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的特别关切。如何摆脱贫困,他从中国的生动实践中找到答案,一再强调“愿意了解和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特别是减贫经验”。这次,中乌成立减贫合作分委会,授人以渔。

  一个占世界陆地面积1/15的大国,人工林保存面积世界第一。看黄土高原遍地披绿,有着相似地貌的中亚国家渴望在“荒漠化土地和盐碱地治理开发”等方面展开合作,期待在绿色低碳、气候变化等领域协同行动。这份愿景,写入成果清单。

  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这三个全球倡议,中亚国家是积极响应者、坚定支持者。当面对习近平主席时,他们还表达了同一份期待:坚信中国会如期实现现代化目标。

  相信中国,因为新时代10年来所走过的路、改革开放40多年所走过的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所走过的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余年所走过的路。

  西安宣言里写道:“中亚国家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的宝贵治国理政经验,肯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个昔日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国家,探索出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之路的百花齐放,也为中亚国家的探索提供了借鉴。

  “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大时代、大格局、大胸怀。

  曾经,石榴品种“净皮甜”沿古丝绸之路,经万里进长安。19日中午,峰会落幕。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元首走向会场外的绿地,种下6棵寓意团结的石榴树。

  “等树长起来,石榴结出来”,他们相约不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