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梯坎变身城市新“门面”,山区“老”产业迎来新升级,内陆口岸获得交通新便利……日前,由中国侨联指导、重庆市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感知新重庆”2023海外华文媒体重庆采访行活动在渝举行。7天时间里,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重庆渝中区、城口县、万州区三地,记录山城火热的发展变化,把鲜活的重庆故事带往世界各地。
渝中:母城改造展新颜
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有一座渝中半岛。从公元前316年的江州城,到南宋时期条石垒墙的重庆府,再到明代“九开八闭”十七门围筑的古城池……历史层叠间,这里保留了老重庆的根与源,也蕴蓄了城市发展的深厚动能。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的第一站,就在被誉为重庆母城的渝中区。
来到渝中,人文历史不可不了解。这日,晨雾刚散,采访团便来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听取远古巴渝、壮丽三峡、抗战烽火、城市变迁的故事,为重庆之行打下一份底稿。走出博物馆,一行人步入整修一新的中山四路历史文化街区,在绿荫如盖的百年黄葛树下,一路参访桂园、周公馆等红色遗址。
“巴渝地区的深厚底蕴令人赞叹。”阿根廷华人头条(北京)总经理陶泓汐说:“参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能清晰了解重庆的发展脉络及三峡工程的雄伟磅礴;漫步中山四路,能深入感知重庆的文化基因和红色血脉。短短两段行程让人领略了重庆城市发展背后的人文底色。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值得被世界了解。”
在山城采风,少不了爬坡上坎。因地貌影响,重庆民居多依山而建,石梯坎、吊脚楼俯仰皆是,构成城市独特的立体景观。老重庆的“烟火气”和市井风情就藏在这些高低错落的街巷间。此次,采访团的重要行程之一就是到访两处传统街区——十八梯和山城巷。
十八梯位于渝中区较场口,是从山顶台地通往山下江边的一条石板老街,曾是许多当地人出行必经的生活步道。2017年,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开工建设,对十八梯鱼骨状、云梯式的街巷肌理进行梳理和保留,并对一批传统巴渝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2021年,改造后的十八梯面貌一新,开街运营后迅速成为重庆旅游的“打卡点”,往日的旧街巷逐渐恢复了喧嚣和活力。
与十八梯相似,山城巷也经历了一场“更新”。山城巷背山面江,沿崖而筑,整条长街几乎都由梯步组成,明清至近代的传统民居及教堂、学校旧址等坐落其中。近年来,渝中区启动山城巷“微更新”工作,重点解决管网老化、老旧危房等问题,同时与当地企业达成合作,由企业投资实施该片区15.45万平方米的风貌修复、环境提升、招商运营等。如今,一度萧条的民居街坊转化为创意十足的文旅街区,不仅原住民经营的各色商铺沿街开放,文创、民宿、艺术展览等新业态也在这里找到发展空间。2021年11月,渝中区入选全国21个城市更新试点,其中,山城巷成为更新改造的典型案例之一。
在山城巷拾级而行,美国《中国人视界》中英文双语杂志社社长沈红辉被一家古韵浓郁的店铺吸引,进店买下一身旗袍。“游览山城街巷,所见是石板阶梯沿着陡峭的山壁蜿蜒而上,道路两旁是青砖黛瓦的古老房屋和参天古树,沿街还有小吃铺子、茶馆、酒楼、剧场、书店等,让人充分感受到巴渝的魅力和韵味。我希望通过报道把重庆街巷的新故事带到海外,让读者了解重庆城市规划背后的温度。”沈红辉说。
走过老街巷,再看都市发展新动向。在朝天门,采访团一行参访了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综合展厅、中新合作示范项目来福士及来福士渝侨中心,了解渝中为新加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开拓中国西部市场提供的便利措施;在解放碑,采访团来到环球购物中心内的陆海新通道国际消费中心,参访新加坡、泰国、日本、德国等7个国家馆,体验一站式购买全球进口优质商品。采访团一行还戴上了工程帽、乘坐施工梯,登上在建的陆海国际中心项目第100层,远眺重庆的都市“天际线”。
“作为一名长期深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媒体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及陆海新通道消费中心等项目让我印象深刻。”亚太通讯社社长刘继明说:“这些项目的推进是重庆加快开放发展和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新动作。我相信,随着重庆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这些项目将加速推进,重庆将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对此,我计划继续做深入了解,及时发布相关新闻稿件及电视专题片,让更多人看到重庆发展的最新动态。”
城口:美丽乡村新图景
从渝中出发,一路向北,车行400多公里,就进入了大巴山区的城口县。地处深山腹地,这里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重庆最后脱贫“摘帽”的区县之一。2021年8月,城口县被确定为全国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
在重庆38区县中,城口县以“绿”闻名。城口境内有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空气环境质量年优良天数长期保持在360天左右,全县森林覆盖达72.8%。采访团乘车前往城口县的路上,窗外不时可见青山云雾、山涧溪流。
凭借生态“富矿”,城口县正努力推动旅游业成为富民产业。在修齐镇、河鱼乡、东安镇,采访团参观走访多家民宿及农家乐,了解当地把绿色生态及民俗文化融入旅游产业的发展故事。
“翠绿的大山、广阔的林海、精巧的民宿,共同构成了城口美丽乡村新图景,使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北欧华人报社副社长谢志杰说,“作为华文媒体人,我要把在城口看到的好风光展示出去,把中国乡村振兴的好政策传播出去,让海外华侨华人了解中国乡村的美好风景,帮助更多人从中寻找投资兴业的机遇。”
除了乡村民宿,县里的“老”产业也在升级。在山神漆器有限公司,采访团一行参观了色彩丰富、纹饰考究的城口漆器,精致的漆瓶、漆盘等令人目不暇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蔡泽荣向采访团介绍,城口作为中国漆树分布中心区域,当地漆器制作已有约3000年历史。城口漆器以天然原木为胎,用优质生漆涂面,采用当地民间漆艺,经复杂工艺精制而成,浓缩了巴渝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多年来,不少产品远销日本等海外市场。目前,城口大木漆产业已经形成了包括漆树产业、生漆加工、艺术品开发在内的产业链雏形。每年仅生漆一项,就带动城口多个乡镇上千户农民增收,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
在重庆赵孝春野生食品开发有限公司,采访团品尝了著名的城口老腊肉。公司董事长赵孝春向采访团介绍,城口老腊肉选用海拔1200米条件下散养10个月以上的本地猪,经90天以上慢火烘炕制成,风味和口感独具特色。目前,县里已经开始城口老腊肉标准化生产、质量检测监测、品牌营销等体系建设,争取将腊肉培育成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小时候,我就听说城口县的老腊肉好吃,但由于藏在深山,想要吃到并不容易。如今,当地村民在政府带领下,闯出了一条农旅融合的发展之路。老腊肉的香气已经飘出深山,飘向重庆及全国。”缅甸中文传媒集团总经理张国栋说。张国栋是一名重庆籍“80后”,20年前前往东南亚和南亚发展,在缅甸、越南、印度创立了媒体和进出口公司。此次回到家乡参访,城口的特色产业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重庆人历来不怕难、能吃苦、敢探索、敢创新,这次到城口参访更加坚定了我的认识。无论是漆器还是腊肉,城口都在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回去以后,我一定把这里的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游客来重庆、来城口‘打卡’。”张国栋说。
万州:枢纽又添新通途
不久前,一艘装载氯化铵产品的货轮在万州港江南集装箱作业区解缆启航。只需1天时间,这批货物就能运抵重庆果园港,再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由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出海,运往马来西亚的民都鲁港。这是万州搭乘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春风、实现通江达海目标的一个缩影。
万州地处长江上游,连接川渝、陕鄂,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有“万川毕汇、万商云集”之名。重庆行的第三站,采访团来到万州,首个参访点便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深水良港——万州新田港。当天,新田港内风微浪稳,不少船舶正等待卸货或出港。
从新田港出发,采访团还到访了渝东北及川东北地区唯一的综合保税区——万州综合保税区。自2022年6月封关运行以来,万州综保区已签约项目11个,协议投资约16亿元,完成进出口额约12亿元,完成进出口货物报关90余票,货物涉及俄罗斯、韩国、越南、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阿联酋、智利等多个国家。
“平湖万州名不虚传。”加拿大中华新闻社社长常建国说:“在新田港、万州综合保税区等多地,我充分感受到万州四通八达、货畅其流的交通优势。此外,我还了解到,万州正稳定运行西部陆海新通道江铁海联运班轮(列),促进周边物资与万州顺畅连接,这将带动西部地区进一步开放发展。相信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实现‘加速度’,以万州为代表的重庆各区县还将进一步发挥交通枢纽功能。重庆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未来值得期待。”
入夜,采访团一行来到万州天生城文旅街区,品尝烤鱼之乡的地道美味,欣赏半山街市、天灯璀璨的夜景,在和煦江风中结束了本次采风之行。
“第一次来到万州,这里的风景和美食都令人感到欣喜。”美国华盛顿中文电视台副台长袁艳说:“作为媒体人,我计划通过本台的印象中国、城市品牌、中华美食等栏目,对此次采风见闻展开持续报道,争做重庆故事的代言人,为让世界了解重庆作出努力。”
“重庆具备人文、历史、自然、美食等全方位的报道要素,我们将以精细化、层次化、多手段的方式持续挖掘重庆故事,让中外读者感知发展变化中的重庆,既品味到重庆的‘烟火气’,也体会到重庆的‘高大上’,希望能吸引更多人走进重庆、爱上重庆。”陶泓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