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一带一路”项目专员招聘职位火了。由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提供的这个职位年薪高达335.8万港元,但同样有一条醒目的要求:必须会讲流利的普通话。
有人说,普通话经历从加分项到必备项的转变,可见在香港越来越受重视了。香港特区政府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杨何蓓茵近日在立法会表示,将继续加强公务员的普通话培训,提升整体运用普通话的能力。她还介绍,经过多年努力,政府内部公事上使用中文的比例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公务员直接用中文撰写公文。
必不可少
中文和英文同是香港的法定语文。已是资深公务员的香港特区政府驻京办主任郑伟源回忆,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公务员和政府雇员系统很少用中文,大家交流以英文为主。回归后,首届特区政府便开始围绕“两文”(即中文和英文)“三语”(即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并重,下力气做了很多工作。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第二年,普通话科开始成为香港中小学核心课程,年轻一代学习普通话慢慢普及。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资料,全港人口能说普通话的比例,在1991年为18.1%,至2021年大增至54.2%。
随着与内地交流日益紧密,中文和普通话的使用频率明显上升。杨何蓓茵介绍,特区政府的政策是维持一支通晓“两文三语”的公务员队伍。政府内部处理公事和传达信息,会根据运作需要、事务性质和受文对象,采用适当的语文。
以高薪受关注的“一带一路”项目专员,其职责是领导香港“一带一路”办公室,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郑伟源2021年至2022年曾担任这一职务。他介绍,这个职位要联系内地不同机构,例如发改委、商务部、国资委等有关部委、香港中联办经济部贸易处、国企央企等,并参加活动出席会议等,所以,普通话技能必不可少。
努力学习
郑伟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熟练地用普通话介绍各种情况。上世纪80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学念书时,他就开始学习普通话,其后每年固定到内地旅行,从广东、广西、海南到其他省区市,有时候一待就是一两个月。跟内地同胞面对面交流多了,他的普通话水平也水涨船高。这一点让他在做政务官的道路上获益良多。从早年间的香港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到后来的“一带一路”项目专员,再到如今的香港驻京办,哪一个职位都离不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他很谦虚地说,像自己这样年长些的港人,讲普通话用简体字大多是“半路出家”,故而“先天不足”。比如,四个声调辨不清,讲稿用普通话念起来磕磕绊绊;词汇量跟不上,一着急就中英文混杂着用;粤语与普通话词语间的惯用差异,像“素质”与“质素”,不好区分。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一个窍门就是多听多看内地的新闻联播和时政纪录片,通过字正腔圆的旁白和部分字幕去学习扩充词汇量。
香港特区政府公务员事务局也看到了类似需求。该局辖下的公务员学院持续致力推动公务员的普通话培训,为香港特区政府公务员提供涵盖不同程度的课程。现有数据显示,特区公务员事务局自2017年至2021年已举办近500场普通话培训课程及讲座,参加学员共约1.3万人次。同时,为方便和鼓励公务员在公事上多用中文,特区政府公务员事务局辖下法定语文事务部编制了《政府公文写作手册》并辅以示例说明,提供包括中文在内的语文支援服务,并开通了网上学习资源和电话查询热线。
深化认知
运用普通话的能力是香港特区公务员现行工作表现评核机制下受评核项目之一。学习普通话不只为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更可促进学习者对国家的认识和了解。而香港要把握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国家“十四五”规划所带来的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包括公务员在内的所有港人学好普通话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杨何蓓茵表示,今年下半年,特区政府公务员事务局计划恢复在内地举行的国家事务培训课程,让部分公务员到内地参加培训。香港特区公务员学院会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展开交流计划,并与内地相关单位探讨深化交流的可行方案,让香港公务员有机会较长时间驻内地交流,深入体验当地城市发展。在提升公务员队伍运用普通话能力的同时,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理事会主席麦淦渠认为,如果公务员体系对普通话重视不足,将影响到他们对国家发展和政策的认知、认同。他建议,应该考虑在招聘公务员时加入普通话资历要求,一方面可助推大学生群体继续学好用好普通话,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公务员国情认知并进一步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
在内地访问的杨何蓓茵表示,此行中她与当地港生交流,向他们介绍香港公务员的招聘工作,并欢迎有志服务香港市民的学生毕业后加入公务员队伍。近年来,随着在学校里接受普通话训练的香港年轻人越来越多,香港公务员在入职时运用普通话的能力也不断提升。郑伟源认为,这凸显了“一国两制”下香港的“两文三语”特色,以及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