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侨华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5月03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让花丝镶嵌“嵌”入英国

睿 加 陈思扬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5月03日   第 06 版)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花丝镶嵌作为“燕京八绝”之一,代表了我国贵金属制作工艺的巅峰。在英国伦敦,华侨邹雪雯将花丝镶嵌融入现代珠宝设计,让这门濒临失传的手艺在英国焕发光彩。

  回国拜师

  2018年,邹雪雯赴英国学习珠宝设计,发现顶级的制作工艺是将西方珠宝推向高端市场的重要因素。“中国的传统工艺也很好,为什么没有走向世界?”邹雪雯对中式花丝镶嵌情有独钟,下决心助它登上国际舞台。

  为掌握最正统的宫廷艺术,邹雪雯毅然回国拜师学习,用诚意叩开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云亮的大门。然而,考验才刚刚开始——持续3年没有稳定收入,一连数月重复练习同一技艺,枯燥和焦虑折磨着她,而师傅把这一过程称为“磨性子”。

  “焊”是在邹雪雯心中最难的步骤——手艺人需要在不留任何焊接痕迹的情况下,通过成千上万个连接点,将全部零件组合固定,这对焊接温度和时间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次,邹雪雯尝试用软火焖,仅因动作慢了半秒,作品瞬间化为“金珠”,她“心疼得要命,气得直跺脚”。

  回英后,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邹雪雯摒弃了不必要社交,埋头钻研花丝镶嵌。长时间暴露在重金属粉末和腐蚀性强的酸洗材料中,她出现了轻微咽炎和鼻炎症状,手指也出现变形。不过,这段心无旁骛、精进技艺、潜心打造花丝镶嵌作品的时光,至今令邹雪雯怀念不已。

  海外创业 

  2021年底,邹雪雯带着初步学成的花丝镶嵌手艺,在英国成立了自己的珠宝工作室。

  开业首日,一笔1800英镑的花丝镶嵌订单就给了邹雪雯一个惊喜,让原本“不知能撑多久就会亏光积蓄”的她信心倍增。不久后,一位因怀孕无法回国而未能参加父亲葬礼的顾客,郑重请求她将父亲遗物镶成首饰。邹雪雯深感责任重大,更深刻地理解了花丝镶嵌的情感价值和传承意义。

  然而,花丝镶嵌工艺品的高昂售价始终提醒着邹雪雯:为扩大花丝镶嵌影响力,必须降低成本。于是,花丝镶嵌体验课应运而生。

  由于工艺难度大、耗时长,几乎没有教学先例。邹雪雯摸着石头过河,将教学流程浓缩为知识讲座、拉丝体验和基础手工制作三大精华。一年多来,她的百余场花丝镶嵌课场场爆满,学员中既有珠宝专业的学生,也有来自金融、医学等领域的爱好者。一位身高超过1.9米的外国先生,用蛮力无论如何也拔不出花丝。看到身材娇小的邹雪雯竟用巧劲儿完成,他甚至怀疑这是来自中国功夫的“超能力”。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邹雪雯也屡次受邀,把体验课带进当地高校、企业、华社,使许多不曾主动了解中华文化的外国人看到了缕缕花丝、点点珠光间的中国风。

  创新发展 

  潜心练习,精心打造,邹雪雯用精美作品接住了伦敦设计节、伦敦工艺周等大型展会的邀请。

  2021年,邹雪雯耗时6个月,完成了她的花丝镶嵌代表作《芳菲祭》,并携其他四套作品一同登上了伦敦设计节的展台。然而,回首创作经历,她仍感到些许遗憾:“以往作品风格偏向传统。既然我在英国做花丝镶嵌,就应更重视国际化审美需求,做出创新。”

  这种创新意识源于她的海内外学习经历。把鲁班锁榫卯结构用于珠宝装饰,曾是她留学时的得意设计;而西方同学用首饰展现全球变暖危机的创意,更让她思路大开。

  创造性地融合多种工艺,跟踪艺术发展前沿,是邹雪雯长久以来发力的方向。传统花丝要求先做胎底,再做烧蓝,她尝试在细密繁复的花丝纹理上增添绚丽的珐琅光泽,打造新的视觉效果。

  “烛光虽小,也可照亮一室。我正在探索与海内外高等院校、艺术家群体、官方组织等加强合作,通过个体力量推动宏大叙事展开,助力中国文化、中国故事在海外落地生根。”邹雪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