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侨华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5月0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执行会长刘军——

“我是飞翔于中俄之间的海鸥”(侨胞说·祖国在我心中(88))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5月01日   第 06 版)

  2023年3月,刘军作为海外侨胞特邀代表,列席全国政协会议。图为刘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拍照留念。
  受访者供图

  旅居俄罗斯20多年来,刘军的角色不断变化:从莫斯科国立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到创立工具五金品牌的华商,再到牵线中俄经贸合作的侨领。身处中俄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刘军乘势而为,不断挖掘新商机,拓展新合作。

  以下是他的自述。

  

  打造自己的品牌

  上世纪90年代,一批中国人手拎肩扛各种商品,在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往返,赚取利润。看到商机,我也萌生了到俄罗斯留学、创业的念头。1999年秋天,20岁的我从北京踏上列车,来到贝加尔湖边上的美丽城市——乌兰乌德。

  初到异乡,陌生的环境让我意识到,必须先过语言关。在乌兰乌德的一年时间里,我从最基础的俄语字母学起,慢慢尝试简单的口语交流。经过不断努力,我的俄语水平大幅提高,与人沟通不再是问题。一年后,我考入莫斯科国立大学,开启了留学生涯。

  随着中俄经贸交流逐渐铺开,中国国内公司和个体商人如潮水般涌入莫斯科。作为熟悉语言、了解中俄文化和国情的在俄留学生,我常为国内访俄团组或个人担任翻译,参与一些中俄商贸活动,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和人脉。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一次,在为一场工具五金展会做翻译时,我结识了一位中国工具五金贸易商,他对我的语言及工作能力十分认可。恰巧这家公司正在物色俄罗斯代理商,一拍即合,我成了他们在俄罗斯的代理。

  那时,中国人在俄罗斯做生意,由于品牌意识薄弱,时常处于被动局面。我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冲动,那就是要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解决中国货品牌缺失的问题。2003年,我在留学期间创立了SEB品牌。经过几年的拼搏,我们的品牌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建立了销售体系,并在当地赢得了较好的市场口碑。

  回国投资创业

  如今,随着中俄交往加深,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开启了新篇章。在经贸领域,两国合作潜力更大、前景更好。许多在俄罗斯发展的华商瞅准时机,回到中国创业,成为往返于中俄之间的“海鸥”。

  在俄罗斯赚得第一桶金后,我越来越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只“海鸥”。近年来,电子商务在俄罗斯迅猛发展,大量优质中国商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直接抵达俄罗斯市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让我看到了更多机遇。

  2011年,我将俄罗斯的业务交给团队打理,回国投身“互联网+旅游”行业,创办了上海景优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7年,我和合作伙伴在昆明创建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并在云南抚仙湖打造抚仙湖国际艺术城。

  随着中俄双方持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一大批标志性合作项目稳步推进。越来越多俄罗斯民众到中国留学、旅游、经商。我深刻感受到,回国投资,这步棋走对了。

  讲好中俄友好故事

  我还有一个身份: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执行会长。2008年,在俄青年华侨华人还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互助联谊社团组织。为此,我和一些侨胞朋友一道,在中国驻俄大使馆、俄罗斯以及国内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迅速行动起来。不到半年时间,约650人规模的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正式成立,覆盖俄罗斯境内的中国青年华商、大学生、律师、医生、艺术家等群体。

  随着侨团的成立,促进中俄友好合作的“侨力量”进一步壮大。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我有幸作为俄罗斯国家展的政府代表团成员回国参加进博会。受俄罗斯联邦旅游署委托,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积极与上海市政府及上海市旅游局对接,促进中俄旅游部门在进博会上达成一系列合作。期间,俄罗斯旅游推介会、中俄地方合作论坛等活动成功举行。在这些活动中,都有我们侨团成员忙前忙后的身影。最近几年,看到越来越多旅俄华商、俄罗斯企业参与进博会,我十分欣慰。

  最近10年,中俄贸易额强劲增长,从2013年的不到900亿美元提升到2022年的超过1900亿美元,如今正加速迈向两国元首确定的2000亿美元的目标。我们旅俄华侨华人是中俄合作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今年3月,我有幸作为海外侨胞特邀代表,列席全国政协会议。中国释放出更多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开放的积极信号,我很受鼓舞。

  一转眼,我在俄罗斯已经奋斗了20多年。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俄经贸及人文交流合作根深叶茂,这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目前,中国和俄罗斯的两所高校正在推进建立联合电影学院。此外,莫斯科工业与艺术大学也筹备在海南落地相关机构。推动这两个项目顺利实施,是我今年的工作重点。未来,我将继续扮演好“海鸥”的角色,飞翔于中俄之间,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和俄罗斯故事,为中俄共建“一带一路”添砖加瓦。

  (本报记者  李嘉宝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