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侨华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4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日华文学——

书写乡愁 传承文化(侨界关注)

杨 宁 张佳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4月24日   第 06 版)

  图为《日本华文女作家散文精选》发布会参会者合影。
  受访者供图

  华文文学指全世界范围内以华文作为工具从事的文学生产,日华文学是其中的重要一支。

  近日,《日本华文女作家散文精选》发布会在名古屋隆重召开。本次活动由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承办,来自不同地区的众多专家学者与会,展示了日华文学作家们的实力和成果,成为日华文学大步迈向世界的新契机。

  

  “漂泊孤岛” 日渐繁荣

  日华文学的发展与赴日留学生密切相关。从1896年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前往日本至今,日华文学发展已逾百年,但当代日华文学相较海外其他地区的华文文学在整体上却略逊一筹,甚至被旅日学者廖赤阳喻为“一座漂泊的孤岛”。这在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弥生看来是极为遗憾的一件事。

  “中国的留日学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却‘失踪’在当代文坛,这与一段时期里的中日邦交非正常化有关。”华侨大学教授陈庆妃说,“上世纪80年代,留日潮重新涌动,但留日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却鲜少受到关注。”

  “上世纪80年代之后,日华文学开始蓬勃发展,但世界华文文学史对其书写却相对欠缺,造成了日华文学文献知识供给和自身发展的极不相称。”弥生说。这种不相称导致世界华文文学圈对日华文学实力的错误估计。

  事实上,以日本华文文学笔会为中心的日华文学界近年来人才辈出,创作成绩斐然。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上,新华侨作家李长声与陈永和荣获中山文学奖。黑孩、亦夫、华纯等知名作家不断推出新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日前,日华女作家协会会员元山里子的新书《幸子太太眼中的幸福》也走出国门,在意大利一年一度的东方节展出,受到当地众多读者的关注。

  弥生表示:“目前,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新一代华文作家的培养上,利用现有的作家笔会,定期举办散文征文、诗歌朗诵会、文学研讨会等活动,鼓励青年作家们以各种文学形式书写自己的生活和经历,促进日华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在一代又一代华人作家的努力下,新世纪的日华文学日渐繁荣。

  纾解乡情 引发共鸣

  “梦绕高山月,心萦故园秋。旅情若江水,无日不东流。”弥生说,“华文文学是海外移民群体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其能度过最初异地生活的精神支撑。”

  弥生1984年赴日本留学。语言不通与生活窘迫不能阻挡弥生对广阔世界的渴望,但在夜深人静之时,“乡愁”却始终萦绕在她心间。弥生通过写作释放情绪。

  对华侨华人而言,华文文学是一面能反映当地移民生活的镜子,也是满足他们精神需求的重要窗口。华文媒体与刊物的出现为日华文学作家们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园地,《新华侨》《东方》等刊物是他们大展身手、纾解乡情的地方。

  “在异国他乡,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在当地语言下进行,文化与思想的隔阂始终存在。”弥生说,“华文是我们的母语,在华文世界里与他人分享生活或感悟,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其实并不孤独。”在她看来,华文文学写作的意义也在于此。基于作家真实生活经历写出的作品会引起海外华侨华人的共鸣,给他们带去温暖和慰藉。这种共情性,正是考量作品好坏的标准之一。

  华文文学在日本逐渐兴盛,不仅纾解了华侨华人对家乡的思念,更在潜移默化中保证了中华文化在华人群体中的延续和传承。

  除了直接的文字表达,中华文化还借助节日的力量根植在华侨华人心中。弥生表示:“虽然生活在海外,但我们仍在春节思念家乡,在清明怀念故乡故人,在端午重温传统文化,在中秋分享团圆的喜悦。”这些为华侨华人所熟知的传统文化符号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交融并建立联系,从而促进中华文化血脉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交流碰撞 探索突破

  日本的华文作家们带着“乡愁”走进日本。“华文不应只停留在‘实用’层面,华文文学作家面对历史、人性等问题的思考,会产生不同于本土作家的角度与深度。”弥生说。

  日本新华侨作家陈永和1987年赴日本留学并定居至今。对她而言,日本是她看世界的第二双眼睛。她的《一九七九年记事》向读者展示了当年人物的命运。弥生认为,陈永和长期旅日,异国文化的感染使其能够以国际性的文化视野来反思现代社会。这种特质往往会使文本更具有文学价值,更能发挥好桥梁作用,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读到中国故事。

  进入21世纪,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生于中国、移民海外的第一代华侨逐渐故去,生于斯、长于斯的华侨后裔渐成主流。由于在不同文化语境里生长,华侨后裔一般很难维持对故土的亲近。在弥生看来,对两代华侨华人间差异的探索于华文文学而言是一种突破与转折,《邻家的橄榄树》正是一次尝试。

  弥生以中日两国不同文化为背景,书写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来日本留学的晓琳和女儿夏生的冲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长大的第一代侨民和生于斯、长于斯的二代移民在思想和观念上有诸多差异。”弥生说,“尽管由于篇幅限制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金进评价说:“日本华文作家以华文为旗,延续着日华文学的文脉,也展示着中文创作在异域空间里的无限可能性。”

  花果飘零,灵根自植。弥生感叹:“在全球化语境下,日华文学有着不同于海外其他地区的独特价值。华文作家们在‘风骨与物哀之间’生存与写作。这种心路历程,其意义并不仅是华文文学得以在海外拓展,更是中国文学自身在海外的深入与‘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