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中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4月14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遇见中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4月14日   第 11 版)

  莫尔旦(右一)和朋友在一起。

  浙江绍兴鲁迅故里。

  广西桂林阳朔县葡萄镇仙人台。

  萨利姆在桂林理工大学留影。

  黄伟豪参加了深圳大学国际合唱团,参与了《让世界充满爱》《国家》《冰雪之望》等作品的录制。
  图为黄伟豪近照。

  藤村有纪表示,自从学汉语以来,对中国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
  图为藤村有纪近照。

  汉服情缘

  莫尔旦

  初识汉服是在社交平台抖音上,我深深被它的美所吸引。汉服就这么突然闯入我的世界,就像《如梦令》中写到的“沉醉不知归路”一样,只是一眼,我便爱上了这种独特的服饰。

  这让我十分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才能有如此美的服饰呢?当时,我像着了魔一样在抖音上搜索和汉服相关的视频,还去图书馆寻找有关汉服的书。我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穿上华美的汉服漫步在西安的大街上,感受中国历史的悠悠岁月。

  加深对汉服的了解是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课堂中。通过老师们耐心、生动的讲解,我了解到丝绸之路促进了汉唐时期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对汉服的发展也有影响。

  在汉语文化实践课中,我们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出土于永泰公主墓的壁画《宫女图》让我印象深刻,画中风姿绰约的宫女神采照人,有的似在和其他宫女交流,有的执团扇……形象极为生动。

  西安大唐不夜城是我最爱去的地方,这里不仅是网红打卡地,也是众多汉服爱好者的天堂。我在这里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欣赏了精美的汉服表演。

  2021年夏季,我终于圆梦,穿上了梦寐以求的汉服。我们到汉阳陵参观学习,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汉服的历史由来、变迁发展和传承意义,我看到了高等级礼服的雍容华贵以及百姓服装的简洁舒适,了解到中国文化重视衣冠服饰、重视礼仪,也了解到汉服和礼仪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尝试穿汉服,学习古代揖礼,体验投壶之礼。

  原来中国人面对长辈和平辈有着不同的礼仪,我被中国的礼仪文化折服,加深了对汉服所蕴含文化内涵的理解。我们还学习了汉服舞蹈,在大雁塔穿着精致的服饰,给市民提供了一场独特的礼乐文化盛宴。

  汉服所呈现的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与和合共生,与今日的中国如此相似。我向往如此包容的中国,作为来华留学生,我立志为中国和我的祖国土库曼斯坦之间的友好交流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土库曼斯坦留学生)

  

  从余杭塘路到鲁迅中路

  朴善锳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一句名言可以让你受益匪浅。在我背诵的许多名言中,鲁迅的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

  每当我在准备期末考试抱怨没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或者以没有时间为理由推托事情的时候,脑海中就出现鲁迅先生的样子,赶紧告诉自己要抓紧时间行动起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从7岁开始的在华留学生涯中,我与鲁迅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我还清楚地记得,分析、背诵鲁迅深奥难懂的文章是我初中时期的一大挑战。虽然至今我还未能真正理解鲁迅的文章,但是他弃医从文的故事与爱国精神以及励志名言都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激励着我努力上进。从那时起,鲁迅便成了我十分尊敬的中国作家,而这一颗敬佩之心在去年6月23日把我带到了浙江绍兴——鲁迅的故乡。

  “鲁迅故里站到了。”地铁里的播报刚落,我便穿过拥挤的人群加快脚步,因为迫不及待地想开启旅程。走出地铁站,迎接我的是蔚蓝天空与朵朵白云,还有散发着耀眼光芒的太阳,像是绍兴给我和所有来鲁迅故里的游客的一份见面礼。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充满鲁迅童年回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印象最深的文章,因为文中这段对百草园的描写使我一直以来对他笔下这个儿时的美好“乐园”十分向往。亲眼所见,心情十分激动。

  我到的时候,正值盛夏,百草园里绿草遍地、百草茂盛,耳边还传来声声蝉鸣与鸟儿动听的合唱。这个充满着颜色和声音的生机盎然之地使我心旷神怡,这里又何尝不是属于我自己的一片小“乐园”呢?

  恋恋不舍地离开百草园,越过一座小石桥,便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来到这里是为了亲眼看到鲁迅在他的课桌上刻下的一个“早”字。据说鲁迅为了照顾父亲而常常迟到,因此在课桌右上角刻了一个“早”字来提醒自己,这个字意味着鲁迅从小严格要求自己。

  走出三味书屋来到鲁迅纪念馆,纪念馆里鲁迅生前使用的实物和亲手写下的手稿,还有许多照片与书信,生动地展现了这位伟大的中国作家的生平事迹,还有不怕挫折、自强不息的精神。

  结束了鲁迅故里之旅回到学校,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到图书馆找到《朝花夕拾》,重新开始阅读鲁迅的文章。我想,说不定里面有很多过去不曾发现的精彩正等着我去重新发掘。

  (作者系浙江大学韩国留学生)

  

  缘此初心 只此青绿

  萨利姆

  202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只此青绿》引发关注。荧幕上的青绿让我想起了我留学的城市——广西桂林,我永远也忘不了桂林的那一抹青绿。

  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中国朋友带我去了一个叫作仙人台的地方,我由此找到了打开桂林山水的正确方式。仙人台位于桂林阳朔县葡萄镇一座无名的山上。沿着一条驴友和摄影爱好者踩出来的小径往上爬,翻过一个山坡,眼前豁然开朗,满眼青绿!那雨后春笋般矗立的群峰是墨绿,婀娜多姿、形态各异;那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的漓江是碧绿,在这里拐了一个U形的大弯,在群山间蜿蜒前行;那春日里茁壮成长、抽枝发芽的植被是嫩绿,微风轻拂,含笑点头;就连那在山水间缭绕的云雾,在这绿水青山间,仿佛也印染上了淡淡的薄荷绿,久久不愿散去。这里四下无人,远离尘嚣,就连漓江上游轮的汽笛声也被调成了静音。怪不得这里叫作仙人台,虽然看不见仙人,但是却能看到只有仙人才能看到的仙境。此时此刻,我只想张开双臂,尽情拥抱眼前的美景,唱上一曲……

  老实说,初来桂林时,我有些失望。印象里中国的城市应该是像北京、上海、广州那样高楼林立的都市。后来听老师解释才知道,桂林是一座旅游城市,“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是闻名于世,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为的是看桂林山水。为了保护桂林山水的原貌,不被高楼大厦遮挡,市区内建筑高度都有严格规定。

  漫步在桂林街头,站上解放桥,桥下就是川流不息的漓江。再往远处眺望,则是依稀可见的穿山和塔山。登上逍遥楼,隔江相望,东边七星公园的七座山峰已在那里默默伫立,阅尽这座小城的繁华与沧桑。爬上叠彩山,你就会发现桂林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建筑竟是如此和谐共生,在大片青绿的自然山水中间包裹着排列有序的灰、白、红的建筑,不但没有破坏自然风光,反而给这片青绿点缀了些许人间烟火气,一如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亭台楼阁,不但不突兀,反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桂林出行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桂林的街头很安静,街上行驶的大部分都是电动汽车。如果你骑着自行车在城里四处闲逛,铃声回荡在街头,格外清脆悦耳。由此可见,绿色出行的概念早已根植于当地人的生活当中。

  滨江路是我最爱逛的一条路,有一次我在滨江路上散步,被漓江边的一群人给吸引住了。他们大概有数十人,身上都穿着绿色的马甲,有老人、年轻人,还有孩子。他们一手拿着夹子,一手拿着一个塑料桶,在漓江的河滩上慢慢行走,不时夹起河滩上的东西装进塑料桶里。我很好奇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做什么呀?”

  “我们在清理漓江边的垃圾。”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漓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作为桂林人,我们有义务保护母亲河!”

  望着他们远去的绿色背影,我终于明白了漓江为什么会清澈见底,这一方山水为什么会绿意无限。我想,正是这些可爱的人们让桂林“只此青绿”。

  (作者系桂林理工大学喀麦隆留学生)

  

  唱响中国故事

  黄伟豪

  我对唱歌情有独钟,参加深圳大学国际合唱团让我的留学生涯焕发光彩。

  加入大学国际合唱团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一次,合唱团在校内演出,团员们未借助任何乐器,通过不同声部的合唱展现音乐作品,我当时就被吸引住了,便萌生了加入合唱团的念头。

  加入合唱团后,受疫情影响,我参与演出的第一首歌曲《你的答案》在线上录制。录制这首歌是希望通过音乐鼓舞人心。在选择拍摄地时,我特意选了一个偏暗的地方,为的是对应歌词“黎明的那道光会越过黑暗,打破一切恐惧,我能找到答案……”当时,来自不同国家的团员分散在世界各地无法相聚,只能以网上连线的方式练习,大家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实现了预定的目标。

  后来,我陆续参与《让世界充满爱》《国家》《冰雪之望》等作品的录制。我发现,每一次录制都会有新面孔加入到合唱队伍中,大家在这里尽情享受着音乐和友谊带来的快乐,感受着不同国家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我们就像一个世界大家庭,相亲相爱、互相鼓励。

  回首往日的美好时光,合唱团见证了我在音乐路上的成长——从忐忑不安到站在台上的落落大方,不仅为我的留学生活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还让我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温暖。

  在合唱团中,我们跨越语言、文化等的不同,唱响星辰大海,唱响大美中华,通过音乐这条纽带搭建起了交流的平台,展现了留学中国这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故事。

  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这就是我的愿望。

  (作者系深圳大学泰国留学生)

  

  学汉语 吃饺子

  藤村有纪

  我的外祖父是一名厨师,他跟着中国师父学做中国菜之后,便在家乡的小镇开了一家饺子店。在我小的时候,时常听他说起中国师父和其女儿的小故事,给我很温馨的感觉。久而久之,我对中国萌生了好感。

  我从小就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一想到中国,脑海里出现的就是水墨画般的山水景象。然而,我对当代中国发展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后来,我通过各种媒体和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对中国的认知在不断增长。比如,观看202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时,我看到中国传统乐器的表演特别精彩,也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文化气息。那时,我脑海中的水墨画被涂上了彩色。

  在日常生活中,我对中国的认识也在日渐增多。

  在日本东京的池袋附近有很多中餐馆。有人说,日本池袋的各家中餐馆相当于中国本土的饭馆,因为大部分厨师以及客人是中国人,跟一般的日本中餐馆相比,菜品味道更地道。我为了实地感受一下,便和中国朋友选了一家四川菜餐馆。到餐馆后,我发现正宗的四川菜比我想象中的更辣、更美味。

  还有一次,我通过学汉语跟一个中国人成了朋友。一天,他来到我家附近,因为我居住城市的饺子挺有名,于是带着这位朋友去了一家饺子店。到店后,他点了一些饺子,没点米饭。这让我很惊讶,因为在日本中餐馆的菜单里面常常会出现饺子、拉面和米饭的搭配,甚至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已经习惯了边吃饺子边吃米饭。

  这些对中国美食的新认知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中华美食的魅力,也让我对饮食文化差异有了新的认识。

  自从学汉语以来,我对中国文化有了越来越深的了解。我也明白,如果要了解一个国家,就要先学语言,因为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沟通的桥梁。希望我的中文学习更上一层楼。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日本留学生)

  (本文配图均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