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侨华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4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越南归侨、广西万川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全满:

“种业的春天又来了!”(侨胞说·祖国在我心中(86))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4月10日   第 06 版)

  图为吴全满在公司的科研基地。
  受访者供图

  创业15年来,越南归侨、广西万川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全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寻找培育产量更高、成品更好的优质种子,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是他创业的初心,也是坚守至今的理想。这名稻田里的追梦者,曾经荣获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二等奖。最令他骄傲的是,他精心培育的优良品种,让国内外许许多多农民的脸上有了喜获丰收的笑容。

  以下是他的自述。

  

  播下一个“种子梦”

  20世纪60年代,我在越南出生。我的祖籍是广西防城港。早年,祖辈为了谋生,举家移居海外。

  回想年幼时期在海外的生活经历,与饥饿有关的记忆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那时,家中贫寒,孩子又多,身为长子的我经常下田帮父母种水稻干农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吃饱饭。然而,让我沮丧的是,不管我和家人怎么埋头苦干,每到收获的时候,田里结出的稻穗总是又细又小,产量很低。见我自责,父母便安慰道:“其实原因不在于人,而是我们没有优质的水稻种子。”听了父母话,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好的稻种,让和我一样的孩子们都能过上吃饱饭的日子。就这样,一个“种子梦”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后来,我回到广西生活,在广西华侨学校学习农业知识后,进入南宁当地农业部门工作。工作中,我有更多机会跟随专家下田进行稻种研究,由此对种子行业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期间,我作为技术人员,多次前往越南进行中国杂交水稻示范和推广方面的技术援助。在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我深深感受到,一粒良种对农民是多么重要。

  2008年,我开启创业生涯,成立广西万川种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优质农作物种子的培育、繁殖和推广等工作。

  创业初期,我曾被市场浇了一头冷水。由于公司缺乏自有品种,育种水平低,技术人员无法解决产品的来源问题,销路一度举步维艰。后来,我们与广西当地以及外省多家科研院所开展研发合作,终于在数年努力后在商业化育种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育成了一批品质、产量、抗性俱佳且适应市场需求的水稻、玉米和蔬菜新品种,为解决公司产品种源问题提供了保障。这段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一家种子企业只从事种子销售业务是走不远的,只有加大投入研发出优质品种,掌握核心种源,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让农民获得好收成

  我们从事农业的人,很难在办公室坐得住。这些年来,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间地头度过。

  2015年,我投资4000多万元人民币,在广西横州市建立了一座科研基地。除了建起科研大楼、加工车间等基础设施,我还租下100多亩土地,重新规划翻整,打造成现代化农作物育种基地。每到新品种试种时,我就把家“搬”进基地,每天早中晚下地三次,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

  培育优良品种的过程非常漫长。通常,我们试种1000多个品种,才能从中选出1—2个优质品种。挑选出来的品种在投放市场之前还必须经过权威机构的审定。虽然路途漫漫,但我始终坚守一个目标,那就是培育生产品质优、产量高的种子,真正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让我欣慰的是,近年来,我们科研基地培育出的圻优166等优质杂交稻品种,入选广西好稻米十大优质品种。此外,我带领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团队埋头研究,经过数年耕耘,培育出在恶劣环境下仍能获得好收成的优良玉米品种——万川1306、万川973等。这些品种抗病性强、耐贫瘠、耐干旱及水涝,受到国内多地农民的好评,并远销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国家。

  为了让好种子给农民们带去好收成,我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公司向合作社提供种子,分发给农户种植;农作物成熟后,企业提供回收渠道,拓宽农户销路,增加农户收入。除了广西的科研基地之外,我还在新疆、甘肃、福建、四川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

  每年8月至10月,水稻开花抽穗,就到了我和同事们最忙碌的时候。我们奔波于全国各地的生产基地,以便及时掌握授粉、除杂等情况。农作物生长与其所处的土壤环境、气候条件息息相关。为此,我特别注重深入各地农村,与农民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对农作物品种的喜好和需求,带领科研团队有针对性地研发培育品种。近年来,我们公司的优质水稻品种已累计推广120万亩,优质普通玉米品种累计推广150万亩。

  在海外推广中国优质品种

  4月初,我赴海南三亚参加2023年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会上,3000多名国内外嘉宾和种业专家共聚一堂,探讨如何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公司专门布置了特展,介绍研发培育品种的最新成果,并与全国多家科研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将在未来进一步加强品种研发的相关合作。

  最近,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东盟国家的同行也纷纷发来邀请函,希望我们公司能够尽快去当地进行优质农作物品种的示范试种,助力当地农业发展。

  今年以来,一系列积极信号让我倍感兴奋,种业的春天又来了!

  10年前,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我积极投身其中,致力于拓展面向东盟国家的种子出口贸易,并在越南建立多个农作物示范试种基地。不过,过去3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海外基地运营一度停滞。如今,疫情阴霾消散,又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今年,我打算尽快着手恢复海外基地运营,将3年间我们在国内积累的优质品种推广到海外市场,为中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出一份力。

  目前,我们公司每年出口杂交水稻、玉米、蔬菜种子约2500吨,年销售额超6100万元人民币,是广西种子出口海外数量最大的种子企业,也是广西开展同东盟农业合作的代表企业之一。

  今年是我创办公司的第15年。我定下了一个新的“五年计划”:未来5年,投入1000多万元人民币,与国内科研机构加大合作,研发更多优质农作物品种,进一步扩大在国内各地以及东盟国家的市场布局,帮助农民更快更好地走上致富之路。

  创业之初,我曾许下一个心愿——“专注一粒种,倾尽万川情”。这是我的梦想,也是前行的方向。未来,我将继续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为实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好图景贡献应尽之力。

  (本报记者  严  瑜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