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有一条双向河——挖口子河。《沅江县志》和《长江中游水文资源勘测报告》中都有介绍:挖口子河,流经南洞庭湖区赤山岛东侧,流向不定。
站在湖南省沅江市的赤山岛上眺望,沅水从西南注入南洞庭湖,澧水则由西北流向东洞庭湖。挖口子河一头连通沅水,一头接上澧水。沅水涨水时,它向北流淌;澧水水位高时,它则流向南边。“南水”“北水”时有交替涨落,在这里搞起拉锯战,使它没有固定的流向,说不清哪是上游,哪是下游。三条河流形成“H”形,挖口子河就像一支神奇的杠杆,平衡洞庭湖区的水位,降低大堤和围垸的压力。
阳光下,500多米宽的河面开阔平展,闪烁着亮眼的波光,远处水天一色。一些水鸟在飞翔,能听到嘎嘎嘎的鸣叫声。每隔几里,就有满载乘客的小型机帆船往返于两岸。河道一侧的围垸很大,大堤望不到头尾;另一侧有赤山岛,伴有几个小型围垸,护堤的杨树林枝繁叶茂。水中有数十盏航标灯,红色的铁皮灯座在波浪里漂浮,特别醒目。
这条河是过南洞庭湖唯一的通道。船队从沅江城区码头启航,把货物送到北边的南县、华容、安乡、津市等地;而那边丰富的水产品、稻谷、棉花等要运到南岸来,也离不开这条捷径。因为河流双向的缘故,船老大们常依据它的流向择日开船。也有一些船只因航班固定,只能逆水出行。
挖口子河还有一个奇趣之处。暮春时,澧水流向南边的沅水,在河的南头形成一边黄一边绿的奇观。交界处形成两三公里的长长一线,千千万万的银鱼列队冒头游弋,首尾相接,为黄绿交接的地方镶上一道耀眼的银边。渔民驾起小船,用捞斗捕捞。地方史志记载,银鱼两三寸长,骨如丝,胆如灰,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送往宫廷的贡品。而今,沅江市的这个名优特产名声在外,深受大众喜爱。
河上有3座大桥,被誉为飞越南洞庭的神来之笔。南边的是白沙大桥,从城区连接赤山岛,天堑变通途,使洞庭湖南北融为一体。中间那座是赤山大桥,从岛上通向共双茶垸,解决了沅江市东部广袤区域交通闭塞的问题。在北边临近澧水处,有高速公路专用的南洞庭湖特大桥。主桥、引桥、高架桥全长30多公里,河面上斜拉桥跨径达450米,被誉为“三湘第一跨”。过去,人们依靠客船南来北往,如今,有了大桥,省却了水路劳顿。挖口子河因此被载入湖南桥梁发展史。
河边的畔山洲村建有挖口子水文站,白墙红瓦绿树的小院落,非常精致。我们在那里看到了南洞庭湖水系地图,方圆十里有小河咀、万子湖、白沙、茅草街、草尾、南咀、新湾、东南湖等8个水文站,犹如长藤上的花朵,成串开放。长江中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密切监测湖区的水文情况,包括水位、流量、降水量、悬移质泥沙颗粒分析等,十分细致。水文站站长风趣地说:“我们的工作日志填写得满满的,是因为挖口子河水一时南流,一时北流,检测的工作量比别处要大一倍哩。”
挖口子河,一条奇特的双向河。它让人们啧啧称奇,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