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侨华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3月01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马来西亚仁爱音乐社:

助力马来西亚南音薪火相传

陈 悦 魏 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3月01日   第 06 版)

  位于马来西亚太平的仁爱音乐社,成立于1963年,迄今已有整整一甲子的历史。

  现任音乐社副社长蔡天生的父亲,是音乐社创办人之一。 蔡天生介绍,马来西亚太平有很多来自中国泉州、晋江的移民。他们漂洋过海,思念故乡。被称作“中国音乐活化石”的南音,既能慰藉思乡之情,也能为他们在异乡生活提供一种休闲娱乐方式。“这也是音乐社创办的初衷。”他说。

  源于热爱

  开车往返于家和仁爱音乐社之间,年过七旬的许隆基得花一个小时。作为马来西亚仁爱音乐社音乐组主任,许隆基参加完音乐社排练、演出,到家常常已是深夜。

  许隆基在年过花甲之后开始学习南音。这份独特的音乐爱好源于他母亲。

  许隆基的母亲来自中国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在当地,南音深受民众喜爱。从祖籍地到马来西亚,许隆基的母亲对南音的热爱始终未绝。许隆基说,最初学南音,就是为了“唱给母亲听”。

  许隆基说,先辈们创办音乐社时,面临既无乐器也无乐谱的现实困难。他至今保留着一支已有岁月痕迹的洞箫——这是当年历经艰辛从中国买来的,一直使用到现在。“更不容易的是乐谱,”许隆基说,每部乐谱都是先辈们凭记忆记录下来的。“幸运的是,这些乐谱居然大致准确,也体现出先辈对南音的熟悉和热爱。”

  坚持演出

  十几岁就被父亲“拉”进音乐社的蔡天生,清楚记得当年南音在太平传播的全盛景象:音乐社除了日常在太平演出,还常受邀在槟城、怡保等马来西亚北部各地巡演,“粉丝”遍布马来西亚各地和新加坡。

  蔡天生说,当时的音乐社经常利用义演,为华文教育筹款,为受灾民众募捐。“可以说,南音还发挥了凝聚华社的作用。”

  早年的音乐社人才鼎盛,演出阵容达六七十人,主要排演南音梨园戏。刚进音乐社时,蔡天生主要负责吹箫,后来也能上台扮演包青天身边的张龙、赵虎等角色。他笑着说,当年,即使是这样的配角,也有好几位演员等着轮流上阵。

  随着岁月流逝,音乐社人才渐渐凋零,社员也老化。蔡天生感慨,如今,音乐社要凑齐一部梨园戏的演出阵容都有困难。

  9岁就加入音乐社的李玉英及吴桂月,当年进社时,是从小丫鬟演起。如今,年过六旬的她们已是音乐社的“顶梁柱”。李玉英换上戏服反串驸马,吴桂月扮演公主,两人合作表演一出《打金枝》,身形灵动,唱腔优美。

  她们说,当年,音乐社活动算是当地华侨华人唯一的文化活动。如今,随着文化娱乐日渐丰富,南音的观众群体也在萎缩,爱好者继续坚持演出、欣赏南音,更多是因为自身兴趣。

  走进校园

  仁爱音乐社社长蔡海瑞坦言,作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瑰宝,南音在传承发展方面确实面临挑战。整个马来西亚,如今只有3个南音社团还在坚持演出。

  “要继续传承南音,首先要走进校园。”蔡海瑞介绍,仁爱音乐社走进校园的形式很多,包括演出、讲座等。这些活动未必能立刻为南音社团补充“新鲜血液”,但可以在学生心中种下欣赏南音的种子,未来或许就会在年轻人群体中“开花结果”。他认为,南音要可持续传承下去,还是要依赖年轻一代。

  仁爱音乐社总务黄奇发说,马来西亚南音来自中国。南音要继续传承,还要加强和中国的交流。他期待,仁爱音乐社能得到更多中国南音专业人才的大力支持,助力马来西亚南音薪火相传。

  蔡海瑞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发展,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对继续传承发扬南音的信心也越来越强。”

  (来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