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城市各处的多元演出空间,汇聚全国优秀的艺术院团、院校和艺术家,精心打磨的一出出原创大戏,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剧目……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坐拥得天独厚的演艺资源。2023年,“着力打造‘演艺之都’”首次写入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引发各方关注与热议。
坚实基础▶▶
成熟且有活力的剧场生态群
在北京,功能定位精细、类型多元的演出空间星罗棋布。
长安街2号,这里是国家大剧院的所在。从2007年底诞生那刻起,这座建筑风格独特的国家级剧院,成为很多艺术爱好者心中的圣殿,也成为首都北京重要的演艺地标。
“打造‘演艺之都’取决于剧院、艺术团体、艺术家和艺术活动等诸多因素。而其中,最基础的条件便是有剧院、剧场的存在。”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李志祥说。
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国家级艺术殿堂,以首都剧场为代表的话剧演出重镇,以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为代表的顶尖戏曲舞台,以天桥艺术中心、保利剧院、北展等为代表的演出场所“知名品牌”,以鼓楼西剧场、繁星戏剧村等为代表的小剧场圣地,共同构成了北京成熟且有活力的剧场演艺生态群。
近年来,结合城市空间特点,北京着力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开展特色演艺群落建设,推进演艺新空间探索,剧场建设按下加速键:拥有百年历史的吉祥大戏院、正乙祠重张启幕,与世界一流歌剧院比肩的中央歌剧院剧场开门迎客,承载了几代北京记忆的大华电影院转型为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精彩启幕等,为各类演艺活动的生产表演提供“大展拳脚”的空间。
会馆承载多样地域文化,是历史留给北京独特的文化遗产。2021年下半年,北京提出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湖广会馆、颜料会馆、福州新馆等一批会馆先行先试,将京昆梆子等折子戏,变脸、猴戏、魔术等沉浸式民间艺术表演引入会馆,“会馆有戏”红火起来。
“将会馆打造成为新型演艺空间,不仅可以让传统戏曲‘活’起来,让观众离戏曲更近,沉浸式感受都市生活中的传统艺术,还可以激发戏曲创作、表演的创新。”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魏春荣表示。
艺术星火处处点燃。除了市中心之外,位于城市副中心的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填补顺义区综合性高端文艺演出场馆空白的顺义大剧院,将艺术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正在紧张建设中的城市副中心剧院、北京国际儿童艺术中心……一艘艘“艺术之舟”在城市的不同角落里扬帆起航。
艺术从不设限。近年来,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演艺新业态不断出现,演艺新空间、特色文化空间等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地。在高规格、专业剧场不断落成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演出走出剧院大门的围墙。烛光音乐会、室内乐、脱口秀、魔术剧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表演形式,走进商圈、走进景点,拓展着剧场艺术的边界,不断融入城市的血脉。
“纽约有百老汇,伦敦有西区,北京也可以发展自己呈规模特色的演艺区域。北京剧场资源很丰富,未来围绕‘演艺之都’的建设,在更明确、有序的规划和统筹下,这些资源将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表示。
有力支撑▶▶
舞台艺术创作百花齐放
北京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向来是艺术成长的沃土。
“北京汇集全国优秀的艺术院团、院校及艺术家,有着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剧目积累,建设国内乃至国际上更强影响力的演艺之都,是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定位的应有之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党组书记王文光说。
作品永远是演艺繁荣的内在支撑。高水平的创作演出团体、完整的戏剧产业链条,为北京文艺生产出大戏、出精品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年来,北京市以精品创作为核心任务,聚焦选题、排练、演出等创作关键环节,逐步推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机制等政策“组合拳”,全链条扶持精品艺术生产。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自2016年设立起,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覆盖范围不断拓宽,推动创作活力持续释放。6年来,累计资助650个项目,资助金额达6.56亿元,累计支持推出250余部大型舞台艺术原创作品。
“对优秀原创戏剧精品的扶持力度和艺术人才的培养、对艺术创作全链条的扶持,有利于吸引全国乃至海外的优秀戏剧创作人才在京开展剧目创作,营造良好的戏剧孵化氛围。”保利文化集团董事长王波表示。
2021年,北京启动“大戏看北京”文化品牌建设,以此带动提升全市文化艺术创作生产质量。
以2022年为例,民族歌剧《山海情》、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音乐剧《亦梦亦真》、京剧《石评梅》、评剧《蒲柳人家》、昆曲《曹雪芹》、儿童剧《花猫三丫上房了》、木偶剧《大象来了》等新作佳作迭出,为观众奉上一年四季不落幕的戏剧盛宴。
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邀请了40部精品剧目,其中既有中央文艺院团和市属文艺院团作品,又有来自上海、天津、河北、河南、浙江等多个省份的文艺院团和部分民营演出机构的作品,生动诠释了“大戏看北京”的丰富内涵。
国际青年戏剧节、中国儿童戏剧节、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老舍戏剧节、“柏林戏剧节在中国”、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校园戏剧展演等多种类型的戏剧节庆,持续为海内外优秀剧目搭建展示平台。
“打造‘演艺之都’,要鼓励内容创新,用现象级作品打响‘北京文化’品牌,通过一流水平的艺术节展和演艺品牌活动,吸引国内外优秀演艺作品。”北京演艺集团董事长赵佳琛说。她表示,发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战略优势,吸引全球经典剧目、世界著名院团等来京巡演,进一步拓宽对外文化交流范围,彰显北京文化发展的国际范儿——“演艺之都”北京,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