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2月03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浙江安吉余村:

“全球合伙人” 同谋共富路(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本报记者 严 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2月03日   第 01 版)

  浙江安吉余村村貌。
  受访者供图

  新春佳节,藏于群山之间的余村暖意融融。赏花灯、品美食、围炉煮茶、逛农创集市……各地游客和当地村民一道,徜徉在绿水青山之间,尽享节日喜庆。在这其中,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虽不是当地村民,却对余村近一年来的“蝶变”了如指掌。他们就是余村的“全球合伙人”。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的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近年来,在“两山”理念指导下,余村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共富的发展方向。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重访余村时欣慰地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何坚守绿色发展的初心,汇聚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促进共同富裕?面对崭新课题,余村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启动“全球合伙人”计划,栽下“梧桐树”,诚邀全球英才,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共创共建的未来乡村样本。

  向全球发出“英雄帖”

  冬日清晨,竹林环抱之中的余村,空气清新,鸟鸣啾啾。

  阿布杜尔·贾巴尔沿着熟悉的村间小道,来到余村“全球合伙人”众创空间,开始一天的忙碌工作。半个多月前,这名刚从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巴基斯坦留学生,与余村结缘,在这座美丽的村子里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互联网向巴基斯坦民众宣介余村、招募国际人才来余村发展、为中巴之间的科研合作及人员交流牵线搭桥……

  过一阵子,更多来自巴基斯坦以及其他国家的伙伴将加入阿布杜尔·贾巴尔的行列,带着自己的企业或创业项目,入驻余村,成为该村精心打造的国际社群的成员。

  国际社群是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2022年,余村所在的安吉县天荒坪镇,结合余村及其周边4个村的产业发展实际,整合当地10万平方米创业空间、2万余平方米厂房、近6万亩竹林和农田,设立1亿元“余村产业基金”,推出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

  “招募合伙人的创意,来自一场长达近10小时的头脑风暴会。”天荒坪镇党委委员,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还记得,2022年初的一个夜晚,天荒坪镇党委班子的10多名成员聚在一起,商讨如何制定余村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省级试点三年行动计划。

  近年来,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余村名声在外,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考察。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乡村经营路径不够宽、产业发展不够多元、乡村运营人才缺乏等问题,客流量无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造血产业必须更新迭代,不能简单停留在农家乐的初级阶段,要有新经济新业态。”汪玉成和班子其他成员都意识到,必须打开思路,打造余村独有的品牌,将其转化为共同富裕的动力,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拥有更多获得感。

  如何打造?当晚,大家从晚上7点一直聊到凌晨4点,最终碰撞出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的火花——向全球招募合伙人,让更多人才、项目落地余村,打造一种全新合作模式,赋能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

  2022年7月,招募计划正式启动,细分为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林产业、数字经济、绿色金融、零碳科技、健康医疗8个类型,向全球发出共建未来乡村样本的“英雄帖”。短短两个月,应者如云,近400个项目向余村抛出“橄榄枝”。

  洽谈对接、项目路演、匹配政策……余村迎来越来越多“新村民”,随之而来的是蓬勃跃动的发展活力。

  用艺术赋能乡村

  沈洁是最早来到余村的合伙人之一。作为中国美院的高材生,她的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的就是如何用艺术赋能乡村。2022年8月,看到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的“英雄帖”,她和团队第一时间前来“揭榜”。

  “此前,我为余村打造未来乡村提供设计服务已有一年多时间,对这里非常熟悉,很早就萌生了在余村做一场艺术展的想法。”沈洁说,“全球合伙人”计划给她提供了梦想成真的契机。她和团队选中距离余村仅5分钟车程的矿坑遗址,在3000多平方米的老矿坑上建起了一座充满现代感与艺术感的露天美术馆,取名“山屿”。

  这座老矿坑是余村转型发展的缩影。早年,余村依靠炸山开矿和建水泥厂,成为安吉首富村,却也因此付出了生态惨遭破坏的沉重代价。后来,余村人痛定思痛,关停污染企业,推动绿色发展,山体逐渐复绿。

  “初见老矿坑,最吸引我的正是原生态的自然肌理。岩壁上长满郁郁葱葱的植物,在夕阳的映照下非常漂亮。”沈洁决定,山屿美术馆绝不搞大拆大建,就以天为顶、以山为地,让艺术点缀自然。

  2022年8月,经过精心打造,山屿美术馆建成,为期3个月的首届余·远野艺术节拉开帷幕。在这座以大自然为基底的露天美术馆,整体布展设计均遵循环保理念,全部采用可降解纤维布料。一幅幅有关余村生活环境的巨型摄影图像立于青山之间,以最直观的形式向游客展现余村人坚持绿色发展的初心。

  令人耳目一新的展览形式,让山屿美术馆乃至余村成为网红打卡地。余村人也很快从中尝到了甜头。美术馆营业以来,几乎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展览,吸引上海、杭州、苏州等周边城市的游客纷至沓来,为村里民宿、农家乐带来更旺的人气。不仅如此,美术馆的运营人员和后勤人员多从余村招聘,让村民有了更多就近就业的机会。

  “我们引进项目,不是简单收收租金,而是资产、资源入股,让老百姓可以挣薪金、拿租金、分股金,即‘两入股三收益’。项目运营得好,村集体和村民的分红自然就水涨船高。”汪玉成介绍,与传统的招商引资相比,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招引的不仅是项目,更是各类人才。他们带着项目、技术、理念而来,政府则在房租减免、贷款贴息、宣传推介上给予支持,双方以可持续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帮余村“点绿成金”

  最近,合伙人团队正忙着对余村的老水泥厂厂房进行改造。这次的主题词是“零碳”。保留老厂房原有的整体架构,将其改造成图书馆和共创空间,实现“变废为宝”。在此基础上,新建筑通过“开源节流”,依靠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系统进行碳抵消,实现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向来访游客以及当地村民传达“零碳”理念。

  不仅如此,余村与合伙人团队还共同发起了“青年共创行动”,邀请各行各业的青年入驻余村,以余村为平台,一起探讨“青年×乡村”的无限可能。许多新加入的青年同样将目光瞄向绿色生态,希望借助科技的力量帮余村“点绿成金”。

  “余村植被覆盖率高达96%,秀竹连绵。人们来到这里,除了赏景,还能再做些什么?”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助理黄强豪和同事们想出一个新点子——以“竹间探秘、云上科技”为主题,打造一个机器人创新教育基地。“我们结合余村的竹林、农田、湖泊、草地等各种绿色场景,引进了7款性能各异的机器人,让它们在这里‘大显身手’。”

  “绝影”四足机器狗负责在新落成的余村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引导服务;水陆两栖的球形机器人时常在余村的农田、河湖、水库里“巡逻”,观测水质,检查是否有人违规垂钓;足球机器人可以上演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还能与孩子们交流互动;针对余村多山地的地形特点,一款“量身定制”的机械臂履带车在陡坡“如履平地”,能为村民采摘提供帮助;游客漫步竹林,还会偶遇穿梭其间的微型智能空中机器人编队……

  黄强豪和同事们想为余村增添的不仅仅是科技感,更是澎湃的发展动力。“在余村,机器人不再只是展厅里的展品,而是真真切切地活动于大自然当中,与人们‘零距离’接触,这对游客更具吸引力。同时,我们编写科普教材、开设科学素养提升课堂,希望能让来到余村的青少年有更多体验与收获。”

  大半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合伙人的到来,余村的“朋友圈”越扩越大,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越走越宽。

  新年伊始,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让余村人喜上眉梢。“2022年,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1305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800多万元,年底村里举行分红大会,人均分红2000元。过去出得了山是有出息,如今进得了山是有福气。”汪玉成说。

  更让余村人骄傲的是,在合伙人们的共同助力下,余村逐渐走入世界的聚光灯下。2021年12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将余村评选为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2022年10月25日,汪玉成线上参加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走向绿色—环境可持续性国际会议”,与瑞士、智利的两个村庄一起分享绿色发展的实践经验。听完余村的故事,与会各国代表纷纷表示,一定要找机会到余村看看。

  前不久,一名外地基层干部来余村“取经”,他的有感而发令汪玉成和同事们倍感欣慰,又再添干劲:“余村的发展,不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生动体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