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健康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1月3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伉俪村医翟大龙、王翠红——

用脚步编织“乡村健康网”

本报记者 史自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1月31日   第 09 版)

  “三九四九,冻破石头。”春节过后,气温降到了零下10摄氏度左右。凌晨2时40分,田野里静得只听到嗖嗖的风声,河北邯郸市大名县中未城村村医翟大龙接到了一个紧急求医电话,他赶紧套上衣服,披星戴月地出诊去了。等回来时,已是早上6点多,他跺着脚搓着手,看见同是村医的妻子王翠红,正在灶台前给他熬粥。

  夫妻俩当村医已经19个年头了,担负着中未城村和许堤村近千人的线上、线下诊疗工作。农村老人多,其中很多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加上头疼脑热的常见病,夫妻俩几乎白天黑夜都在忙着。

  这所村卫生室约60平方米,是白墙灰瓦的低矮砖房,内部被分隔成了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公共卫生室等,空间显得有些逼仄。刚草草吃了一点饭,翟大龙与妻子本想着给几位慢性病的老人送药,但很快被络绎不绝来问诊的乡亲“包围”了起来。

  有来拿药的,有来免费测血压血糖的,有来咨询医保政策的,还有的老人不看病,只是来“倾倒”心中苦闷的。遇到这种情况,夫妻俩总是热情接待。“村里留守的老人太多了,陪他们‘说说话’也是很重要的。”翟大龙说。

  卫生室虽小,但有时一天要诊治100多名病患,少的时候也有好几十人。翟大龙和妻子常常忙得“团团转”,“有时候在隔壁睡觉的女儿,从床上掉下来哇哇大哭,我俩都没听到。”王翠红说。

  询问病情、量血压、叮嘱药品服用量及春节饮食注意事项……面对65岁的患者杨进安,夫妻俩心细得像绣花。“我这老头子,患过脑血管病,还有其他基础病,身体像个‘烂梨’,这几年恢复这样好,要不是大龙两口子,想也不敢想。”杨进安说。

  夜间出诊,对翟大龙而言,已是家常便饭,有时一晚就要出诊五六次。而翟大龙患有夜盲症,身上多处留有夜间外出摔伤的疤痕。一次雪后路滑,他右侧外踝关节处摔伤缝了5针,刚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又走在出诊路上。

  翻开翟大龙的微信,好友有6000多人,2/3以上是曾经的患者,每天有一两百个咨询用药的电话和微信信息。而这他还嫌忙不够,自2015年起,夫妻二人发起组建了“好村医爱心团队”,长期免费义诊送药,夫妻俩还领头组建了“空巢老人健康流动服务站”,对空巢和留守老人定期巡诊。

  翟大龙和妻子原本可在市区工作,后来却双双回到村里。2000年,翟大龙考上邯郸市卫生学校,学费要3000多元。当时家里仅能凑出1000多元,其余全靠乡亲们你50元、他100元凑够了翟大龙的学费。拿着一摞皱巴巴的钱币,大龙含泪发誓:“学成后,一定回村!”

  60多本账本,记录着这些年,夫妻俩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们垫付医药费21.7万多元,点点滴滴,记录着这对夫妻心系乡野的仁医丹心。

  尽管辛苦劳累,但夫妻俩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给慢病患者送完药后,翟大龙用自行车驮着王翠红。“你看,麦子地里有绿意了,新的一年又要开始啦”,夫妻俩笑着,慢慢消失在乡间小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