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冬闲,日子重又回到村街里弄。杨氏家庙前,老人们又唠着将要举行的祭冬。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里最早被测定出来的一个,在上古就是新年、岁首。官方和民间都十分重视,很早就有了冬至祭冬的习俗。
经年流传,在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逐渐有了一套完整庄重的仪式,形成了“三门祭冬”的独特习俗;尤以杨家村的规模最大,仪轨最完整,传承得最好,至今已700多年,从未中断。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令拥有三门祭冬的杨家村村民欢欣鼓舞。
三门祭冬由拜天、祭祖、祝寿、老人宴、社戏等仪式及与之相伴的民俗和饮食文化组成。冬至前几天,杨家村彩旗飘飘,人头攒动,杨家板龙、五兽、彩色泥人等纷纷亮相,村民们在为一年一度的祭冬忙碌着。头天下午,族长带着童男童女前往大龙岭的龙潭里取净水,以备祭祀时沐手净巾之用。冬至日凌晨三点,打更人敲锣打鼓叫醒全族人,沐浴更衣,身穿清一色唐装。
首先是拜天。“拜天喽——拜天喽——”随着高亢的喊声响起,鸣炮、击鼓、奏乐,主祭缓步登上祭天坛。台下一列人可劲地吹着唢呐,为的是让上天感应到人间的祭拜。中国古代,天是第一信仰。祭坛上摆满祭品,主祭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行三跪九叩之礼祭拜,然后读祝感恩。礼毕,鼓乐喧天,祈求上天赐福,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拜天结束后,全体移步杨氏家庙举行祭祖仪式。家庙门口有一副对联表明他们是隋代皇族后裔。祭桌上有钉和元宝,象征丁财两旺,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家族梦想。相对拜天,祭祖更多了一层感情色彩,跟自己的先人说说年成,唠唠家常。
族长和族里辈分最高的人领祭,他们仪态端庄,行跪拜大礼。只听司仪高喊:“冬至良辰吉日,杨氏子孙祭冬大典开始……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年轻人辈分不够,站在两旁助祭,敬献祭品,也显出莫大的荣幸。有姑娘小酒瓶似地站着,手足无措,却也兴高采烈。
当日,远近30多个村的杨姓族人都会带着祭品赶来,等杨家村人祭祀完后,他们陆续祭拜。
随后司仪诵读祭文,颂扬祖先功德、杨氏历史,祈求祖宗保佑子孙繁衍富庶。然后主祭接过蟠桃献于祖像前,开演祝寿戏。
午时,办老人宴,请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聚餐吃冬至圆,寓意“圆满”。村民有个说法:几岁就要吃几个冬至圆。老人们自然吃不了那么多,但也相互调侃一番,嘿嘿笑着说一句“吃了冬至圆又大一岁喽!”吃完饭,村里还给每个老人发五斤猪肉,送他们满心欢喜地回家。最后是请戏。请戏班来做五天五夜的社戏,寓意欢乐丰收,生活顺遂。
通过祭冬,人们深切地表达着对天地、祖先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寄托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家国情怀;实现尊老爱老、睦亲聚居的天伦之乐。
冬至日近,思念不停。在每一个杨家村民的心中“冬至如大年”,是最难忘的节日。无论身在何处,他们的心头都有一座祖先的庙宇,每年冬至必回家祭祖。欢声笑语中,冬至圆的香味,满院子飞;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碗热腾腾的冬至圆,红红的亲情写在脸上,暖暖的温情印在心上。
如今的杨家村是一个有5000多人口的大村。族长杨成来说:“我们年年举行祭冬,要把祖先的好家风一代代传下去。”申遗见证人郑扬铮说:“三门祭冬程式完整,意涵丰富,是中国二十四节气非遗里重要的一环,既承载着华夏优秀文明的记忆,又是传统家风在当代的传承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