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视觉广角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殷墟: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2月13日   第 12 版)

  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专题通报河南安阳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重要成果及新进展。据介绍,近期的考古工作系统揭示了洹北铸铜、制骨、制陶手工业生产方式和“居葬合一”的族邑布局模式。发布会公布了殷墟遗址新发现宫殿宗庙区存在大型池苑、水道及相关建筑遗迹,介绍了殷墟外围区域包括辛店铸铜遗址、陶家营商代中期环壕聚落遗址、邵家棚商代晚期聚落遗址等多项新发现。
  图为洹北商城铸铜作坊出土花纹范。
  国家文物局供图(新华社发)

  邵家棚遗址发掘区航拍。
  国家文物局供图(新华社发)

  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观看展出的卜甲。

  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然发现了“龙骨”上的神秘符号,经研究后认定其为比金文更古老的文字。
  1928年10月13日,考古学家董作宾在位于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村挥出第一锹,由此拉开中国考古人持续科学发掘殷墟的序幕。
  据相关专家介绍,截至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总计约15万片,其中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3.5万余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字,其中公认已识读的约占1/3。
  图为董作宾(右)和李春昱在殷墟第一次发掘中测量绘图。
  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游客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内观看展出的卜甲。
  新华社记者 吴 刚摄

  作为甲骨文的发现地,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在诸多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关键遗址中,殷墟,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殷墟,中国信史上推至商代。更重要的是,以殷墟为支点,建构起夏商考古学文化的时空体系,也为探究更早的文明提供了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拨开历史的厚土,经过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上下求索,不断涌现考古成果的殷墟正持续传递出跨越3000多年的文明回响。

  从殷墟的甲骨文一路而来,到金文、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文字,成为中华儿女血脉相通的精神纽带和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符号系统。

  近年来,安阳殷墟的考古研究、保护展示与活化利用工作,翻开时代新篇章。考古发掘与研究持续推进,遗址保护形成合力,展示利用更是如火如荼……3000多岁的殷墟,再次“活”起来,更“火”起来,主体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形式更加鲜活、覆盖更加广泛,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据新华社郑州电)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华社记者李  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