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海岸边,瓯江口外,有一个由302个岛屿组成,全国唯一以县(区)域命名的国家4A级景区——洞头。这里有400余个景观,具有岛奇、礁美、滩佳、鱼鲜、生态优的多种特色,是浙江省级风景名胜区。
日前,我们驱车穿越跨海灵霓大堤和洞头峡大桥进入洞头区的主岛。沿途街道整洁,高楼林立,环山草木繁茂,郁郁葱葱。全岛植被覆盖率超过80%,被誉为“城在海中,岛在景中,村在花中,人在画中”的旅游度假胜地。
为了一览洞头的概貌,我们首先登上该岛最高点——烟墩山顶,参观地标性建筑望海楼。它始建于公元434年,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曾被贬到永嘉郡(现温州市)任太守,他喜爱此地仙境般的风光,兴建了望海亭以观赏海景。如今这座楼为重建,并于2005年开放,2012年望海楼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
一进楼门,赫然入目的是高5.7米的大型贝雕《帆锚相依》,上书8个大字“洞天福地,从此开头”。题者是台湾作家余光中,流露出他生前对洞头的一往情深。二至四层的大厅展示洞头的历史、闽瓯民俗风情和相关的海洋知识。步入五层的观景廊,极目鸟瞰:南面是国家级中心渔港与半屏山;东面为新老城区,楼宇错落有致;北面七座大桥横亘海上,连接起八个岛屿;西面一望无际的海洋犹如硕大的蓝宝石,表面镶嵌着翡翠般的群岛、大型养殖网架及片片归帆。
下山南行,来至浙南沿海最大的人工沙滩——位于半屏岛北岸的韭菜岙。此处通过人工回填,整治修复岸线600多米,形成近6万平方米的沙滩面积。放眼望去,一片开阔平展,黄沙细柔。时值入冬,岸边虽不见戏水玩沙的游客,但不乏有人驾驶沙滩摩托纵横驰骋,海中也隐约出现几只帆船破浪遨游。当地的木心合文旅公司董事长杨森权驾艇带我们出海,近距离领略洞头的岩奇礁美。
离港东去,海浪滔滔,突然,右侧岸边耸立的一座断崖峭壁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它仿佛被利斧劈掉了一半似的,犹如一扇巨大的屏风雄峙海上。杨森权将艇慢慢靠近,指着屏面上那些浮雕般凸显、依次展开的景观,如数家珍地说这是“一帆风顺”“众象吸水”,那是“巨龟负山”“玉帝金印”……仔细看去,一个个栩栩如生。半屏山是目前国内已知最长的海上天然岩雕画廊,被誉为“神州海上第一屏”。杨森权介绍,传说很久以前,半屏山是一个完整的岛屿,龙王捉妖将洞掀翻,连岛带山扫飞了一半。一半的山据说飞到了台湾。在台湾左营附近,也有座半屏山,与这里的半屏山遥相呼应。“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洞头,一半在台湾。”这首在当地多年流传的民谣,唱出了海峡两岸人民殷切期盼早日团圆的心声。
距主岛东北16.4公里有个海防文化底蕴深厚的鹿西岛。南宋年间,朝廷在此设立兵寨,建烽火台。明朝戚继光也多次在这一带的海面与倭寇交战。我们乘舟北上,一路劈波斩浪,寻访了鹿西岛。岛的东南有伸向海中的栅栏式堤坝,圈出了650亩的海域面积。它属于浙江东一海洋集团开发的生态海洋牧场,采用围网技术养殖大黄鱼。东一集团的副总王成和介绍说,这片海是淤泥底,自然潮汐带来了小的鱼虾,饵料充裕,与野生鱼的成长环境相似;加上隔内不设底网,大黄鱼在养殖时可自由游动,形同“散养”,因此这里产的大黄鱼肉质肥美、有弹性。现在每年养殖50万尾,规模居国内同类项目之首。
几百年来,福建沿海和温州周边的移民陆续迁居洞头,闽南文化与东瓯文化交融于此。作为浙江省第二大渔场,洞头洋常年可捕捞的鱼虾类达300余种,滩涂礁岩也盛产众多贝类、藻类。形形色色的海鲜丰富了居民的餐桌,闽菜与瓯菜的兼收并蓄也促使岛民的厨艺水平日益提高。游客在岛上的酒店或民宿,既能享用民间流传了一百来年的传统菜肴,像琥珀蛏羹、龙须乳羹等;又可以品鲜历年在名厨赛事中获奖的创新菜,诸如芙蓉蛤蜊、牡蛎花开、葱油鲳鱼、西芹鳗鲞……众多美食令人齿颊留香,经久难忘。
洞头,一个景美物丰的好地方,不愧为东海上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