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舟山群岛海域,有一座岛屿叫大鹏岛。从地图上看,它形似展翅飞翔的大鹏。大鹏岛面积虽仅4.09平方公里,却遍布具有东南沿海地区特色的古村落建筑群。这些房屋砌石多采用当地石材,地基垫高防潮,墙面南高北低,防御海潮台风,形成了鲜明的海岛特色。大鹏岛村也因此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从金塘岛沥港镇渡口乘坐轮渡,可直达大鹏岛。据可考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刘氏先祖携家眷从宁波镇海迁居来大鹏岛。300多年来,大鹏岛民垦荒种田,耕海牧渔,在这座悬水小岛上辛勤劳作。清末民初,岛上男丁纷纷外出从事航运业。上世纪30年代,大鹏岛船商云集,运输业发达。岛上800多户、3000多名居民中,有船商近百户,“绿眉毛”“大北船”“快利穿”等运输船只百余艘,上行于上海、江苏、青岛、烟台等地,下行于福建、广东等地主要港口,成为江、浙、沪航运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外奔波一生的船商积攒起财富后,把大量资金用来修建庭院、大宅。这个村落里由海运发家的富商中,皆留有宅院,像刘家大宅、徐家大宅、杨家大宅、金家大宅、沈家大宅等。有的已残破不堪,有的仍保存完好。三合院、四合院、木阁楼、雕花门窗、灰顶白墙、高台门、挺拔廊柱……这些都是大鹏古民居最典型的建筑元素。这些民居精致考究却不奢华,处处透出古韵和人文气息。
大鹏山西北角沥表嘴海面,自古是南北航运要道,但海风猛烈,礁多流急,触礁、沉船等海难事故频发。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大鹏岛一对乡贤父子杨希栋和杨圣波,集资兴建了沥表嘴灯塔,又名太平山灯塔,专为过往船只导航。从此,该航道触礁沉船事故大为减少。1921年,杨希栋父子又出资建造了渡船埠头候船亭,名“息影亭”,成为大鹏岛民候船休息的凉亭。据《金塘志》载,亭子正面墙体中间嵌有一块宽115米、高55米的勒石,记载着杨氏父子建造、修葺埠头和息影亭等较为详细的过程。不过,现在碑文大都已无法辨认了。1940年,杨圣波英年早逝,弥留之际,嘱咐妻子将先父和自己的遗体合葬于灯塔附近的山岗上,以示世代看守家乡灯塔之宿愿。
大鹏岛乡村中的古建,无论是宗祠宅第还是古桥驿亭,都是海岛人文精神和生命血脉的一部分。海岛先民大都应地而筑,聚族而居,以礼为本,建祠树屋,一个个家族的人脉和地势、山势、水势早已融为一体。
海岛古村落是历史的产物,是海洋文化的深厚沉淀。它既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珍贵的海洋文化资源,需要我们重视和保护,将原生态的古村落建筑转化为旅游资源,把古村落的文化价值适当转化为经济利益,让沉寂的大鹏岛古村落,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