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地方之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

小小螺旋藻 形成大产业(走特色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张 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1月17日   第 10 版)

  数千座长约110米的跑道式养殖大棚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射出夺目光彩……这里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螺旋藻产业园。在养殖大棚内,深绿色的池水不断循环流动,记者俯身观察,只见透明的水中有着数不清的点点绿色。

  “这就是螺旋藻,你可别小看这一个个绿色小点,每个小点都是由上百株螺旋藻抱团形成的。”鄂托克旗农牧局副局长郝贵斌向记者介绍道。螺旋藻又称蓝藻,属于微藻,肉眼一般不可见,在显微镜下观察为螺旋形,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活性物质。螺旋藻适应能力强,生命力旺盛,距今已有35亿年的历史,最初生长于热带高温的碱水湖中。1995年,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乔辰带领的螺旋藻课题组在鄂托克旗的碱湖中发现了中国自己的螺旋藻藻种——鄂尔多斯钝顶螺旋藻藻种。

  “作为特有螺旋藻藻种,该藻种适宜在鄂尔多斯高原驯化繁育。鄂托克旗光照充足,地下水资源丰沛、水质优良,昼夜温差大,十分适合螺旋藻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繁育。”郝贵斌说。为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生产,鄂托克旗依托当地丰富的天然碱资源和优质螺旋藻藻种,对相关企业进行统一规划部署,于2009年建成螺旋藻产业园并顺利投产。

  “螺旋藻为单细胞裂殖生长,每个养殖大棚以4天为一个周期,达到一定生长密度即可采收。”园区企业内蒙古蓝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张玉慧介绍。养殖大棚均有地下管道与生产车间相连,达到采收标准后的螺旋藻液通过管道引流入车间,经过自动化过滤、清洗、烘干等流程后,制成螺旋藻粉,每个大棚每年可生产优质螺旋藻粉1吨左右。而过滤液经过相关处理符合标准后继续循环使用。

  为提升螺旋藻产品附加值,园区企业还对螺旋藻粉进行深加工,除食品螺旋藻片剂、胶囊外,还制作成螺旋藻面膜、螺旋藻奶昔等。同时,园区企业还不断探索科技创新,以螺旋藻粉作为原料,通过浸泡、压滤、超滤、浓缩、提纯等流程,制作藻蓝蛋白、多糖以及多肽等螺旋藻提取物,用于食品、医疗、美妆着色行业等。“最初我们每10吨螺旋藻粉才能提取1吨藻蓝蛋白,如今提取效率提高1倍。”张玉慧说。2021年,园区生产螺旋藻粉达50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全球总产量的30%以上,生产螺旋藻片400余吨,藻蓝蛋白粉80余吨。

  在园区企业加力公司内蒙古自治区螺旋藻养殖与加工研究开发中心,科研人员正通过显微镜对选出的钝顶螺旋藻藻种进行试验,对其生长速度、形体稳定遗传等进行中试。“因为藻种经过一段时间的繁育都会产生退化,每2到3年就需适时更换,所以我们会在实验室选育新的藻种,随后在育种棚、繁育基地扩大生产后,将藻种免费提供给园区企业。”鄂尔多斯市加力螺旋藻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乔占山介绍。

  作为由园区管委会资金支持建立的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免费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支持。“我们还与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不断提升研发能力与技术水平,选出好的藻种,保证品质稳定、产出高效。”乔占山说。据统计,过去每个养殖大棚可产出藻粉600—700公斤,经过藻种选育,如今每个大棚可产出藻粉1000—1200公斤。

  “近年来,鄂托克螺旋藻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并成功入选第二批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名录,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郝贵斌告诉记者,园区企业还积极带动周边嘎查村农牧民参与就业,帮扶发展村集体经济,同时修复沙地,实现经济、生态双收益。“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实际,找准螺旋藻产业发展定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走规模化高质量发展道路,全力把螺旋藻园区打造成为国家级现代农牧业科技产业园。”郝贵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