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今日“锁井镇”

郭 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1月10日   第 11 版)

  “平地一声雷,震动了锁井镇一带四十八村。”这是红色经典、长篇小说《红旗谱》开篇第一句话。

  上世纪60年代,《红旗谱》的作者梁斌曾撰文:“朱老明和冯老兰打官司的故事,历史上就发生在滹沱河旁边的张岗村。”张岗村就是“锁井镇”的原型。这个村现在分为东张岗和西张岗,位于河北省饶阳、蠡县和肃宁三县交界处,隶属于饶阳县。当年,张岗与《红旗谱》中的“锁井镇”一样,东头住的多是富户,西头住的多是穷户。穷人“朱老明”和财主“冯老兰”打官司,官司没有打赢,还倾家荡产、气瞎了双眼。梁斌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抗战时期冀中地区推行“统一累进税”的时候。1947年,作家孙犁作为土改工作队员住在张岗,时任蠡县县委宣传部长的梁斌来张岗看望他时,孙犁又给梁斌讲了这个故事,给梁斌留下深刻印象。

  深秋时节,地处河北平原的张岗村外,秋风宜人,视野开阔。一片片已经摘去果实的桃树,枝叶依然碧绿,给平原装点出生机。玉米收割完毕,金黄色的玉米穗还留在地里,或是被高高的丝网围成一座座方形的玉米垛,或是被随意堆成一个个圆锥形的玉米塔,空气中充满了新鲜玉米的清香。

  我走进向往已久的张岗,这个《红旗谱》中的“锁井镇”,这个孙犁在此创作出《光荣》《秋千》等诸多作品的村子。

  同村子里的老人们聊天才知道,张岗村的故事绝不仅仅只有“朱老明打官司”,几乎每走一步就有一个故事。1939年,贺龙元帅率领120师来到冀中,连续取得“齐会战役”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振奋了冀中抗日军民的精神。贺龙在饶阳期间,就住在张岗村民刘孔民的家中,这成为了张岗人的骄傲。

  村子西北角有一座烈士纪念碑,1942年“五一大扫荡”期间,冀中八分区23团团部和其三营在张岗遭遇日寇,并进行了激烈的“张岗战斗”。团长谭斌及240名八路军指战员血洒张岗……

  我从张岗村的西口进入,村口处几个高大的钢板仓“先声夺人”般闯入视野,这就是西张岗的饲料厂之一。只有1000多人的西张岗有大型饲料厂两家,中小型饲料厂3家,养殖业规模宏大。

  我被邀请到“京饶蛋品经营部”喝茶,经营部负责人刘占托热情接待了我们。现在西张岗围绕蛋鸡养殖,从饲料到育种、从养殖到卖蛋,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京饶蛋品经营部就是收购了鸡蛋再运销到外地,被人们戏称为“倒蛋公司”。刘占托不仅是土生土长的张岗人,而且在“西穷东富”的年代,他们家属于西头的穷户。他的父亲刘彦彬从部队退伍后,成为当地最早涉足蛋鸡养殖行业的开拓者之一,刘占托踩着父亲的脚步创办了京饶蛋品经营部。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与他们合作的养殖户已超过1000家。走进公司大门,一辆加长的大货车正在装车。一个纸箱装360枚鸡蛋,京饶公司每天发送4000多箱。像这样的“倒蛋公司”,西张岗有大大小小13家,除京津之外,鸡蛋还销往福建、广东等多个省份,去年销售收入6300多万元。10年间,西张岗人均收入增长了3.6倍。“锁井镇”上“西穷东富”的现象早已成为历史,村子里的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家乡曾有这样的格局,他们只知道,全村百姓不分西头东头,都在奔向更加富裕的生活。

  喝茶过后,我们沿着已经把东、西张岗连接到一起的大街,从西向东走过。村子里正在整修街道,路面已经拓宽,铺设路边石的工程接近尾声。如果说街道两旁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在今天的乡村已不罕见,但是,在一个村子里居然有标牌醒目的“中国石化”加油站,再次昭示着这里的繁荣。

  贺龙元帅住过的房子翻盖过了,但依旧是冀中风格的平房。兵工厂旧址则成了卫生室,门前搭着宽阔的凉棚。

  提到张岗,不得不提到滹沱河。这条从西向东纵穿河北平原的河流,出现在许多传说、典籍和文学作品中。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它基本上成为了季节河。近两年随着补水工程的实施,滹沱河不仅常年有水,而且河水清澈撩人。我特意走下河堤,站在倒映着蓝天白云的水边,举目望去,波光粼粼。岸边一片片丛生的芦苇,微风中轻轻摇曳,点缀出秀美的河滩风光。对岸几个钓鱼人,为和谐的风光又增添了几分悠闲。

  我们忘不了当年“锁井镇”上的风云,但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安宁。那些血洒张岗的先烈们,追求的就是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