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二十大特刊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代表心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0月17日   第 07 版)

  办好群众关心的事儿

  周建玲

  10月16日上午,我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倍感振奋。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一定按照报告的要求,用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具体行动,践行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从事社区工作21年来,我始终坚持“服务群众,慎终如始”的工作理念,把“成为居民群众的贴心人”作为工作目标,让居民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经过我们持续的努力,社区居民真切感受到了方方面面的进步——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居民群众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这些年来,我们社区通过抓基层党建,激发社区工作者积极性;开办老年慈善大学,凝聚离退休党员力量,打造6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参与社会服务;建立“邻里格”党建网格和小区党群服务站,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社区治理水平得到有力提升……我们扎实办好群众关心的每一件事,用心用情交上一份份令人满意的民生答卷,赢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将以本次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奋发有为的状态,全心全意为社区群众服务。

  (作者为二十大代表、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桃园路街道劳动一坊社区党委书记)

  (本报记者龚仕建整理)

  

  创新种业科技  端牢中国饭碗

  朱有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对此有深刻体会。

  2015年,我加入脱贫攻坚的大军,成为中国工程院在云南省澜沧县驻村科技特派员。我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帮助农民种上了我们培育的冬季马铃薯。

  实现水稻旱地种植是我在澜沧县另一项科技惠农成果。澜沧县蒿枝坝村脱贫摘帽以后,农民的口粮从粗粮换成了大米,但蒿枝坝村没有水田,只有旱地。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成功培育了旱地种植的水稻品种,实现了“水稻上山”,解决了当地水稻种植难题。

  “水稻上山”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水稻旱地分蘖。自古以来,水稻都是种在水田里,从一根秧苗变成一棵稻株。我们选育了一系列新品种,实现了水稻在旱地条件下与在水田一样完成分蘖。二是旱地除草。旱地的杂草比水田多得多,我们根据杂草生长规律,研发了杂草萌芽期除草技术。今年,云南共推广了50万亩旱田水稻,其中,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总产28万公斤。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国家科技创新事业作出了新的部署,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要认真落实二十大精神,把更多农业科技创新的论文写在广阔的田野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作者为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报记者徐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