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万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9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铸剑师沈州:

锻造中华剑文化精气神(新国潮)

张子涵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9月26日   第 07 版)

  图为沈州正在铸剑。
  受访者供图

  “叮——铛——”锤子与铁块撞击,铮鸣之声不绝于耳,火花绚烂四溅。这是古法铸剑过程中的“炼钢”步骤,也是伴随铸剑师沈州的日常情景。在他的快手视频下,许多网友留言“大片既视感”“中华瑰宝”,赞叹这一锤锤打造出来的精湛技艺。

  今年46岁的沈州已铸剑20余载,是中华老字号沈广隆剑铺的第五代掌门人。沈州的父亲沈培新作为剑铺的第四代掌门,对宝剑的品质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臻于完美的追求。沈培新于1972年铸造的龙泉剑,被周恩来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来宾。

  铸剑这门手艺要求铸剑人体力好,手劲大。沈州回忆,父亲希望他早点练手,上初中时,沈州每天早晨要先练习抡几百下大锤再去上学。铸剑工艺复杂,要经过浇铸、锻磨、淬火、养光等28道工序才能完成。学徒时期的沈州曾吃过不少苦头,也遇到过一些磨难:“有的复合材料在锻造时特别难黏合,老是打坏,剑就成了次品;打造完成后,雕刻过程中有些纹路很细致,如果细腻度没有达标,剑就成了二等品。”一天工作下来,沈州经常满手血泡,手抖到吃饭时无法夹菜。

  手工铸剑的优越性在于铸剑师与剑亲密接触,可凭手感不断为剑整形,精雕细琢打磨剑身,这是机械自动化无法比拟的。磨剑如同给宝剑上妆,使剑体光洁如镜、凛若秋水,最终达到锋利无比、寒光逼人的境界。为追求精细手感,沈州从不戴手套,因此在初学时被剑割伤过手。“好剑慢慢磨,磨的是耐心。”一开始沈州重复做磨剑的工作会觉得枯燥乏味,但现在已心若止水,更何况,“千锤百炼之后,宝剑终于出世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是什么也取代不了的”。

  出身铸剑世家不仅意味着以此谋生,还意味着必须担负传承弘扬中华剑文化的使命。沈州十分注重研发复原古剑。通过查阅资料、探索古法技艺,他打造出玄武剑、冷月剑、紫英圣剑、君子剑、蝴蝶剑等多柄复原剑。其中玄武剑是沈州与父亲游学武当山后,花费一年时间才制成的,其剑鞘用乌木,凸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4个标志,并设计了太极阴阳鱼图案,蕴藏道家文化内涵。

  在铸剑之路上,沈州也不断“熔铸”进自己的理解和创新,进行新产品和新销售模式的探索。沈州带领沈广隆剑铺已经研制出300多款适合现代人审美的剑。“古剑奢华、精美,但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太复杂,因此我们更强调简约设计,同时加上一些画龙点睛之笔。”他还将铸剑与其他国家级非遗项目结合,比如尝试将花丝镶嵌融入铸剑工艺,受到剑迷欢迎。7年前,沈州尝试开设线下门店,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开设网店。他认为,网络渠道能让剑铺和消费者直接沟通,减少中间环节,从而让利于消费者。

  一年前,沈州获邀成为“快手新市井匠人”,融入由“老铁文化”组成的新市井圈,通过算法的力量与更多网民连接。沈州因此开始通过短视频向网友展示龙泉剑的制作过程以及关于剑的各种知识,比如各国不同的剑种、不同气质的人适合的配剑类型等,“毕竟刀剑不是生活必需品,我们要先让网友们喜爱、认可相关非遗文化。”

  沈州对剑文化也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父亲曾告诉我,剑是百兵之君、正义之神、天命之威、众生之望,象征着正义、公平、权力。”他说,“剑绝不只是一块铁,更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的成果。”沈广隆剑铺也因高超的铸造技艺,近年来多次给外宾制剑。“将中华剑文化传承下去,永远被后人铭记,是我毕生不懈的追求。”沈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