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侨华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9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哈萨克斯坦侨胞何诚——

愿做中哈合作的助推器(侨胞说·祖国在我心中(69))

本报记者 张 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9月19日   第 06 版)

  何诚(右二)陪同哈地方政府代表团考察陕西企业。
  受访者供图

  何诚是哈萨克斯坦陕西商会会长和陕西陕哈集团董事长,也是哈萨克斯坦国际一体化基金秘书长,还被聘为陕西省商务厅驻哈萨克斯坦商务代表处总代表。疫情前,他常年往返于中哈两国,时间在两国之间基本均分。大家称赞他有远见、抓住了“一带一路”这个机遇,他笑言“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以下是他的自述。

 

  缘起

  1996年,还在读高二的我很幸运地获得了去莫斯科大学学习的机会。7个学年的本硕连读后,我回到家乡陕西西安工作。利用我的俄语优势,从事对俄贸易相关工作。一次偶然机会,生活向我打开了另一扇门。

  2003年,我在新疆出差期间,巧遇莫斯科大学的同桌叶琳娜,由她引荐,结识了正在中国进行工作访问的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捷列先科先生。作为中哈两国建交的参与者,捷列先科先生对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关注,热情地邀请我担任他的中文翻译。这是无比的荣幸,我当场就高兴地答应了。

  就此,我和哈萨克斯坦结缘。2003年,大家对哈萨克斯坦几乎完全不了解,印象中的关键词无非是张骞、西域、沙漠、戈壁、飞鹰等。到了那儿我才发现,这个国家是个大宝藏,是个被风沙掩盖着的金矿。我们这个邻国,地广人稀、资源富饶。我觉得,充分挖掘其潜力是一条光明大道。

  捷列先科先生对中国非常感兴趣,也与中国保持了密切往来。那时,我常陪同他到访中国,同时会尽我所能地整理中国的发展经验,供他参考。有一次他问我,希望在某个城市建设一个花园广场,但是政府资金不足,中国有没有相关经验?我就整理了西安大雁塔广场的建设开发案例提交给他:当地政府与房地产公司合作,政府提供地,公司负责建设。我感动于他对中国共产党治理能力和国力增长的真心佩服,也很高兴能够传递中国宝贵发展经验。

  没想到,我又得到了一个机会,得以充当中哈之间的“超级联系人”。

  穿梭

  2005年,欧亚经济论坛成立之年,应陕西省政府邀请,捷列先科先生第一次访问陕西,到了我的家乡西安。他对我说:你的家乡很漂亮,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地图上看又位于中国的中心位置。将来,这里会是中哈合作的一个关键地区、活跃地点。你应该多在这里精耕细作。

  2008年,随着捷列先科先生的工作重心偏向哈萨克斯坦国际一体化基金会,我被任命为基金会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代表处就设在西安。从此,我开始作为哈方驻华代表穿梭于两国,肩负从中国招商引资、拓展中哈人文交流的责任。

  基金会是个大平台,我负责牵线搭桥,对接中方企业和哈方资源。我们花12年时间帮助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考察并投资建成水泥厂,花8年时间帮助哈萨克斯坦用中国的技术和理念建设2座小型水电站,花12年时间学习借鉴中国冶金技术和工业经验开发哈萨克斯坦有色矿藏,用中国技术、中国经验、中国设计帮助哈方建设了几个农业工业生产制造项目。

  没想到,前方还有更多机会在等着我。2009年,陕西省主要领导第一次率团出访哈萨克斯坦。代表团发现,无论是在油气开采加工领域,还是农业领域,陕西与哈萨克斯坦都高度互补。会晤中,哈方提出,希望双方互派代表机构,加强长期合作交流。因此,我得到了来自家乡的一项新任命:陕西省商务厅驻哈萨克斯坦商务代表处总代表。

  2010年,因为在中国的招商引资工作出色,我晋升为基金会秘书长。我的工作重点是推动陕西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对于陕西企业在哈现状,我总结了四个“最”:落地企业最多,有120多家,从省市级国企到民营企业都有;合作领域最宽;合作程度最深;人员往来最频。此外,在哈留学的陕西学生也特别多,可能占在哈中国留学生总数的1/6。

  本着对那些经我引荐招商进入哈萨克斯坦的中国企业负责到底的态度,我在2017年又多了一个社会身份:哈萨克斯坦陕西商会会长,可以尽我所能参与保护在哈中国企业和留学生的利益。

  探索

  有人笑问:你到底代表谁的利益?我的追求是:探索实践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新方法。与哈方商务部门打交道时,商会会长的身份比政府代表的身份更易得到信任;到中国招商引资时,基金会秘书长的身份最适合推介宣传;而进入政务和法律层面的商讨时,商务总代表的身份更利于开展商事磋商来保护企业利益。不同身份之间的转换,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实现大家的互利共赢。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哈交流合作越来越紧密,我也更忙了,常被访客堵在办公室,甚至有人专程从深圳来拜访。但是,我逐渐有了挫败感:合作洽谈的成功率太低。我思来想去,觉得最关键的问题是信任不够。

  于是,本着“别人不干我们干,当仁不让抢先干”的心态,我于2017年成立了陕西陕哈集团有限公司,把3个我任职的资源平台带来的合作信息作为目标,自己落实项目,解决我在充当“桥梁”过程中遭遇的各种“痛点”,也抢抓自己的发展机遇。

  经过几年实践,我完成了很多原来有想法却得不到支持的项目。比如,为了打开西安与中亚国家的空中联系,发展客运和货运的直航运输,我们促成西安与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和阿拉木图合作,分别在2016年和2020年开设直航并加密班次。

  2018年,陕哈集团对哈合作业务开展的第一年,我们就实现了6500万元人民币的营收。实践证明,中哈合作是值得信任的。如今,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哈合作日益紧密。我愿做中哈更高水平更大规模合作的助推器,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哈企业可以抓住这波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