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中国品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9月16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核心技术是自己干出来的(品牌论)

韩维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9月16日   第 10 版)

  中国核电的发展史印证了一句话:“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

  这里的“要不来”至少有两方面含义:首先,它指的是技术拥有国很少愿意向别国转移技术;其次,它意味着技术不可能凭空获得,花钱能买来图纸,却买不来将图纸变为现实的能力,后者只有在自力更生的研发实践中才能习得。

  在中国核电的故事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核电技术从外部引进常常伴随着艰难的谈判:外方很乐意提供全包圆式的“交钥匙工程”,可在技术转让上却咬死不松口,或是要求签署条件极为苛刻的协议。人家是把核心技术当“定海神针”“不二法器”,谁会轻易提供给你呢?

  正因为从一开始就自己研发、自己干,中国人在核电技术上才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拥有了日后吸收更先进技术的能力,进而才实现了今天中国核电的腾飞。探寻中国核电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华龙一号的技术源头,始于中国上世纪60年代对核潜艇反应堆的研发。而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中国人研发核潜艇就是从自学美苏两本教科书开始的。所以,当1970年中国用自己造的核动力装置发出第一度核电时,核电技术的大门其实已经开始向中国人缓缓打开了。

  掌握核心技术,为什么“自己干”如此重要?因为技术尤其是工业技术,对于实践经验有着极高的要求。就像体育运动技能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工业技术能力也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实践才能被掌握。在经济学理论中,这种只有在实践经验中形成的知识被称为“缄默知识”。不同于技术图纸、操作手册、专利说明书等“显性知识”,“缄默知识”永远不可能从市场上买到,也无法在组织间轻易转移。在技术研发领域,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由此也就解释了一个现象:从美、法等发达国家引进核电站的发展中国家很多,为什么只有中国成功实现了“消化吸收”,甚至在一些方面还能青出于蓝?不是因为“核电老师”们偏心,给中国多教了几手,而是因为中国人自己干过。“引进”并不会天然带来“吸收”,就像有的国家只是引进了产品,不久之后就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有的国家真正引进了技术,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决定二者区别的,在于本国的积累和内功。国际创新学界用“吸收能力”这个概念来刻画这种区别:一个组织自主研发的水平,同时也决定了它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在核电发展上,中国人有“知”有“行”,知行合一,最终决定了中国拥有超强的“吸收能力”。

  中国核电的故事告诉我们,核心技术只能自己干出来。在全球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应当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