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焦点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9月14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从贫困户变成了“土专家”(我家的难事解决了·弱有所扶)

本报记者 刘乐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9月14日   第 05 版)

  郭月华在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工作。
  肖章荣摄

  鸟瞰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
  谢金俊摄

  熟悉郭月华的人都说:她“心头病”好了,笑脸更多了。

  “快请进,外面天热,坐下歇歇。”正在清扫后院的郭月华,一见记者进屋,连忙洗了手,一边笑着招呼,一边把水里泡着的青枣捞出装盘。

  8月26日,记者来到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岗脑村。郭月华的家,是座宽敞明亮的二层楼,彩电、空调、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

  家里最显眼的,当属客厅墙上挂着的《脱贫光荣书》——姓名:郭月华;对象类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党的政策好,解了我的‘心头病’!”见记者瞧得仔细,63岁的郭月华打开话匣子。

  她说的“心头病”,是指欠下的债。

  事情要从2008年说起。那年9月,儿媳患上心脏病,急需手术治疗。儿子在建筑工地打零工,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老伴儿身体一直不好,之前治病花光了家里积蓄。

  郭月华硬着头皮借遍了所有亲戚朋友,“最难时,就连一百、两百元,我也要借”。幸运的是,近六万元的手术费终于凑够,儿媳病情得到缓解,只是无法再干重活。

  那阵子,“到了过年,我老头子就怕被催债,吃年夜饭时,他还是唉唉地直叹气。”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钱从哪儿来?“咱什么手艺都不会,只有一把子蛮力气。”除了自家几亩田,郭月华又将邻居撂荒的十几亩地接了过来。

  “一天到晚都是在地里做事,早上6点出门,晚上9点才能回家。”郭月华回忆,毕竟上了岁数,自己经常累得直不起腰,一次半夜上厕所,竟在厕所里睡着了。这么拼命干活,还钱速度还是慢。

  转机发生在2014年。因病致贫的郭月华一家,那年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一些补贴,生活开始好转。不久,家里耕地流转了出去,有了新的收入。郭月华想着,再打份工。一天,村里的帮扶干部登门,请她去大棚帮工。

  “每天工作8小时,收入能有七八十元钱,怎么算都比种地划算!”郭月华一口答应。就近打工,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多好。

  原来,县里引进了外地龙头企业,在岗脑村等9个村建了3000余亩蔬菜钢架大棚,打造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于都地处赣州东部,在蔬菜产业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富硒土壤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35%左右。

  “我们引导各村与龙头企业签订协议,组建合作社经营管理。90%以上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参与蔬菜大棚的种植和管理,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梓山镇乡村振兴办主任吕丹介绍。

  郭月华带着记者,来到富硒蔬菜产业园。只见,一个个钢架大棚如波浪起伏。大棚内,一株株绿油油的丝瓜开花挂果,攀援在架子上。“这段时间,主要工作是摘果。有的秧苗长得慢,需要掰茬。你瞧,像这种侧枝,很容易分走主干养分。”

  说话间,郭月华猫起腰穿梭在瓜藤间,掐掉多余的枝蔓。片刻工夫,她脸上就沁出汗珠。别看现在动作娴熟,刚来这儿工作时,郭月华却有些不知所措。

  “那会儿,我只会做些修剪、采摘的活。种大棚得掌握的基础技术,我是一项都不会。”为了解决技术瓶颈,梓山镇聘请来了农技专家,常年在大棚传授技术。从整地、覆膜开始,郭月华一点点向技术员学,认真总结经验。她还参加了县、乡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班。

  “学技术嘛,用心记是一方面,还要多实践。”最初只是帮工的郭月华,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富硒丝瓜的“土专家”。她带领一个六人小组,帮村里的种植合作社代管一个丝瓜大棚,每月基本工资就有2700元。

  两年前,她还大胆创业,承包了一个大棚,每年增收七八万元。终于,一家人成功脱贫摘帽,债还清了,“心头病”好了。现在,房子装修了、汽车也买了。

  “我们镇、村两级,对于郭月华的个人与家庭情况进行过综合研判,采取了多种措施防止返贫。”吕丹告诉记者,目前,郭月华老两口的医保和社保由政府代缴,享有较高比例的医保报销,两个孙子也享受教育补贴。

  不知不觉间,太阳已近落山。记者也将结束采访,离开村子。“下次再来,我让你尝尝我种的丝瓜,口感嫩着呢!”郭月华眉眼里尽是自豪。

  

  记者手记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实现“弱有所扶”,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加强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工作,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国每年约5000万困难群体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实施临时救助1000万左右人次。

  面向未来,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从“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到“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我国对基本民生保障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

  文化程度低、家庭条件差、家里有病人,郭月华一度遇到较大困难。从发愁“心头病”到满脸轻松笑容,从贫困户到种菜“土专家”,她的表情变化、身份转变,让记者印象深刻。

  除了“他助”,郭月华的“自助”也让人感动。有多大劲使多大劲的吃苦精神,不会就学、学完就用、用完就总结的精神头,让她脱颖而出成了行家。

  坐在她家刚装修的楼房里,站在她工作的蔬菜大棚间,记者不由自主想到一句话,“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如何防止这个脱贫户返贫,当地已有安排。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今,我国基本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困难群众正一步一步迈向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