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庆和武汉两地发布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试点政策,向相关企业发放首批无人化示范运营资格,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在公开道路上开展商业化服务已成现实。行业渴望已久的应用场景落地,反映了当前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长足进步。不过,要从小规模试点走向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实现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出行,仍需要不断雕琢技术、完善监管。
安全是基础,也是底线。对于自动驾驶,安全性始终是消费者最重要的关切。作为改变大众习惯的新鲜事物,自动驾驶完成大面积推广离不开消费者对其安全性的充分信任。
中国自动驾驶研发企业不断强调“安全”的优先地位,面对大众重点关注的复杂路况、紧急状况、极端天气等条件下的安全行车问题,相关企业应以试点城市、试点区域为基础不断积累、改进应对能力,逐渐积累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心。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抱有很高期待,但一些辅助驾驶技术在实际道路中发生的意外提醒我们,如何让人们真正放心乘坐自动驾驶车辆,将是一个长期课题。
无人驾驶事故责任的界定是行业需要面临的又一重考验。没有司机,车辆发生意外事故时如何界定责任?自动驾驶系统发生错误,安全员需要承担后果吗?对这类问题的清晰界定是自动驾驶大面积应用的前提。
现行的道路交通相关法律法规仍是以普通机动车和驾驶人为基础的。自动驾驶车辆尚不具备明确的法律身份,难以简单适用现有责任规则。自动驾驶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监管,其焦点主要在于交通事故责任划分、市场主体准入退出、数据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这显然无法一蹴而就。近期,交通运输部发布《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在发展导向、车辆和人员要求、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较具体的规定。国内首部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也已正式实施,明确了自动驾驶相关责任主体。这方面的法律实践已经迈出关键步伐,但仍需大量实践经验和谨慎周密的考量来加以完善。
自动驾驶的商用模式仍处于试水阶段。在北京经开区运营的无人化自动驾驶出租车,以优惠价格吸引众多用户,积累海量数据的同时也逐渐提升了车辆在实际场景下的可靠性。跨过补贴期,未来对于成熟商业模式的探索将是无人驾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技术进步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否定自动驾驶的价值。相关研究机构预测,2022年中国无人驾驶市场规模可达2800亿元以上,前景广阔。愿各方共同努力,让自动驾驶早日惠及更多人,使出行更加高效、轻松、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