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万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8月03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300年古寺有机更新——

京城再添文化生活空间

本报记者 郑 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8月03日   第 07 版)

  改造后的玉光寺有了新名字“寺锦”。
  寺锦供图

  回龙观中观玉光,三百春秋未凝霜。在北京,有一座建于1719年的玉光寺,300多年来一直静静矗立在回龙观地区西南角。近日,经过修缮更新后,玉光寺以城市会客厅“寺锦”的新身份亮相,让市民大为惊喜。

  玉光寺是北京昌平地区现存庙宇中规模较大、级别最高的一座。几年前,回龙观街道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及街道居民建言献策,引进社会化运营机构,对玉光寺进行活化利用。改造后的玉光寺集展览展示、协商议事、文化体验、休闲学习等功能于一体,总占地面积2440平方米,建筑面积785平方米,陪伴市民度过美好的似锦年华。

  在寺锦,既能体会到古建筑的沧桑历史,也能体验到现代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元。由青石板台阶步入建筑内部,可发现这里被划分为“艺空间”“诗空间”“茶空间”“展空间”“静空间”等若干区域,可开展非遗手作、古寺茶约、创意绘画、露天音乐会、艺术市集、沉浸式戏剧等特色文化活动,还可以作为探讨城市发展的交流平台、解决群众烦心事的居民议事厅以及创业分享会等社群交流活动场地,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城市公共生活体验。

  来自古城保护、城市规划、人文艺术等领域的专家纷纷点赞玉光寺的“转型”,并从城市规划、街区更新、社群建设等角度,对区域发展和城市会客厅运营建言献策。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邱跃说:“城市更新的目的就是惠民生、保名城,调结构、补短版,改环境、促发展。文物建筑保护、利用要有机结合,向社会开放,非常有意义。”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苏腾认为,有归属感的社区,一定是把文化活动、精神连接、空间概念等要素共同营造起来。这才是新社区的方向。

  据介绍,寺锦作为回龙观城市会客厅,现已面向市民全面开放。“未来,我们将把它进一步打造成立足回龙观、辐射昌平区、服务北京市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北京回龙观街道工委书记霍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