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旅游热,全国多地景区游客量大增,热门旅游目的地更是热度不断攀升。旅游业回暖态势让人欣喜。然而,其中夹杂的一些“不和谐音符”令人遗憾。6月上旬,一年只通行5个月的新疆独库公路一开通,就吸引天南地北的自驾游游客纷至沓来。然而,从网友拍摄的视频里可见,有游客在该公路沿线乱丢包装袋、塑料瓶等垃圾。无独有偶,日前,在四川九寨沟景区内,有游客因拍照站位问题引发肢体冲突。有网友表示,“九寨沟风景如画,此举大煞风景”。文明旅游这一课题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为倡导文明旅游,早在2006年10月,中央文明办和原国家旅游局出台《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2015年,国家依法制定并实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设立旅游“黑名单”,以规范游客的旅游行为,3名曾在八达岭长城刻画城砖的游客被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期限3年。日前,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信息网发布2022年第一批北京市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公布审核结果,全市共有9例不文明游客事件被纳入北京市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黑名单。实践证明,旅游“黑名单”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游客文明出游、惩治不文明行为的作用,更多游客对于文明与不文明的界限日益明晰,对不文明旅游行为有所忌惮。
他律离不开自律。要想在旅途中看到最美的风景、获得最佳的体验,离不开每一个游客的共同努力,“入乡随俗,入乡问俗”,对于法律、法规明文规定要遵守的事项,必须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同时,文明素养的形成应当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自觉摒弃陋习,让文明成为习惯、成为自然。
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旅游日益常态化、文明旅游宣传的持续深入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观念的逐步形成,文明出游群体不断壮大,不破坏花草树木、不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不在公众场合吸烟等出游规范,正逐渐内化为大多数游客的自觉行为。
提升全社会的文明旅游意识,形成文明旅游氛围,让所有游客“带上文明上路”,绝非一日之功,需水滴石穿,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