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附近的大马拉地区,盛夏7月的午后时分,太阳热辣,一间约6平方米、四壁用棕榈叶遮阴的菇棚里却幽暗清凉。棚内有两个长2米、宽1米的畦床,其间星罗棋布地点缀着刚萌出的数十簇平菇。40岁的法蒂玛蹲在土埂上,用手拨弄着饱满的灰白色菌盖,脸上难掩丰收的喜悦。
法蒂玛是中国援中非菌草技术项目的众多受益者之一。
这个由中国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福建正原菌草国际合作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援助项目,不仅丰富了中非人民的餐桌,还传播了农业技术、促进了当地就业和减贫。
中非共和国因受多年战乱影响,失业率高企,贫困人口多。世界粮食计划署最新数据显示,该国约一半人口处于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状态。
菌草技术由中国科学家林占熺发明,是指用菌草“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生产菌草菌物饲料和治理生态等,其在中国已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2017年,这一“中国方案”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项目,已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
2021年5月,援中非菌草技术项目专家奔赴中非共和国,建立菌草食用菌生产线、菌草种苗繁育基地、开展技术宣介、人员培训和示范推广等工作。
项目组与中非共和国农业研究所合作推广。艾琳·冬贝提来自该研究所,经过项目组悉心培训,她对菌草栽培食用菌生产工序已烂熟于心。
据项目组长陈克华介绍,截至目前,已举办菌草技术培训班16期,培训学员613人;推广菌草栽培食药用菌合作组织5个、菌草养畜合作组织4个,推广菌袋生产示范点3个、菌草技术示范户314户。
掌握技术并付诸实践的法蒂玛已得到回报。她的菇棚每天能收获3到5公斤平菇,依靠社交媒体宣传,她的菌草菇已在当地小有名气。
“我们当地食用的蘑菇都是野生的,以前没人懂人工种菇技术。如今,我们名气有了,客户除了当地人,还有国外的,已经供不应求。”法蒂玛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大家都很喜欢吃菌草菇,酒店、餐馆也来订货,这真是充满希望的事业。
依靠自己的小团队,她注册了公司,并定期为当地妇女培训菌草技术。
“现在这项技术越来越火了,很多人来咨询我们的培训,我正忙着制订方案,希望为妇女和年轻人创造就业机会。”法蒂玛说。
像法蒂玛这样学成技术尝到甜头,又致力于推广的人不在少数。“中非生命”是当地一家负责教育培训和人道援助的非政府机构,负责人帕塔塞在其办公室后搭建了菇棚,里面成片的鹿角灵芝正茁壮生长。
“目前我们已经培训了100多人,最近我们去参观了学员的菇棚,长势很好。”帕塔塞告诉记者,中非曾经多年遭受战乱之苦,很多年轻人没有稳定工作,菌草技术给他们提供了就业创业机会。
班吉郊区的唐·博斯科职业技术学校教授农业、汽修、缝纫等技术,项目组已在该校举办6期菌草技术培训。
“我上过菌草理论课,也上过实践课。这个项目很好,等我毕业了也要种菌草菇。”一年级农业专业学生凯莉·伊万诺对记者说。
菌草技术除了用于种植菌草菇,还用于饲养畜禽,当地目前已有101户用菌草养殖。艾玛·布纳科祖是班吉郊区卡肖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她的农场里喂养了64头猪和23只羊。“猪和羊都特别喜欢吃菌草饲料,长得好,我现在打算自己种植菌草呢。”
为了更好地推广菌草技术,项目组正在建设一个854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包括菌种生产、接种、菌丝培养和出菇示范等。
“我们将继续加强菌草和菌草菇的推广力度,让中非百姓感受到‘幸福草’带来的魅力,同时充分开发驯化当地野生食药用菌资源,为解决当地粮食短缺问题提供新途径。”陈克华对记者说。
(新华社班吉7月27日电 记者罗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