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健康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7月26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患者走下病床就是我的荣耀(平行病历·我这十年⑤)

杨明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7月26日   第 09 版)

  图为杨明玉在查房。
  受访者供图

  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常见病的治疗,到重度强直性脊柱炎的复杂手术;从髋膝关节置换,到Mako机器人辅助膝关节手术……10年来,我见证了骨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看到了医疗体制改革使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大大的缓解,更看到了中国骨科医生在国际骨科界大放异彩。

  2011年,我所在病区的脊柱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用VCD截骨矫形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技术,这给患者带来了好消息,而手术难度和治疗效果也让世界骨科为之赞叹。

  每年寒暑期间,我们都会接收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脊柱侧弯的小患者。他们大多是治疗难度极高的脊柱侧凸、前凸和后凸,有的孩子不仅整个脊柱侧弯同时还发生旋转,手术难度可想而知,其中最大的风险是不可逆转的神经损伤所致截瘫。

  经过新技术的治疗,患儿一个个挺起脊梁从病床上走下来,重返社会,开始了崭新的生活。让他们重新挺起脊梁既是我们骨科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就是这一点一滴的感动,伴随着我这十年的工作;就是这毫厘不爽的精准,展现出中国骨科医疗水平的高度。

  除了祖国的花朵,我们还医治了许多老年患者。从2002年我们开始收治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80、9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很多,给100岁以上的长寿患者进行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也不罕见。在术后第一天,我们就帮助患者下床行走以恢复伤前功能,改变了传统卧床自愈的保守疗法,这是老年骨折患者治疗上的重大突破。

  记得有一位老人家骨折以后,觉得从此会成为家人的拖累,一时没想开,爬到床边服了安眠药。经过医院抢救后,收入我科进行手术治疗。在我们的帮助下,术后第一天老人家就能下床行走了,自信和笑意也重回她的脸上,她对着我们连连竖起大拇指。

  我所在科室2018年开始引进Mako机器人辅助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而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术。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关节置换学术领域较为前沿的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假体植入位置的精确度。同时,由于药品医疗器械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制度的实施,材料价格平均降低了90%左右,使广大关节病的患者可以不再忍受病痛,适时接受治疗。

  10年来,我还看到微创外科技术的飞速进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这种常见病、多发病,腰椎间孔镜作为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已被广大患者所熟知。原来的腰椎手术,刀口至少10厘米,患者术后4天还下不了床。如今,腰椎间孔镜的手术治疗切口仅有6毫米,患者术后可以在医生的搀扶下从手术台下地行走。不用住院,不用输液打针,手术当天就能回家,医疗费用降低了2/3,为国家大大地节约了医疗资源,为患者大大地减轻了治疗负担。

  36年前,我从医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骨科临床工作。我所在的科室从最初的两个病区发展到最多时的9个病区,从综合骨科病区发展到5个亚专科(创伤、脊柱、关节、运动医学、骨肿瘤)。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医疗工作者从未停止追求技术和服务进步的脚步。

  比如超声技术,能够显示肌肉、肌腱、韧带、神经及血管等软组织结构,应用于腰椎间孔镜手术的穿刺过程中可使术者实时看到穿刺针的位置,大幅度降低损伤神经、血管的风险。我病区的医生提出,超声还可以应用在脊柱手术领域,经过钻研后在2019年用于临床治疗,避免了大部分骨科手术中透视所产生的辐射给患者和术者带来危害这一老大难问题。

  以上这些骨科医疗技术的重大突破,都对骨科医疗、护理带来了深刻的改变。10年来,我们护理团队总结了一套套相应的科学有效的护理体系,与医疗团队共同服务于广大脊柱、关节病患者,倾我们所能治愈患者。

  同时,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我深深感受到了十八大以来医疗行业改革、发展的脉搏,看到了民众医疗保障水平的大幅提高。比如异地报销政策的落实,让京外患者在北京得到治疗后,出院时能直接完成医保费用结算,不用再回当地进行二次报销,这是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

  我为自己能够见证、参与、助力这场深刻变革而感到自豪。

  (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骨科护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