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健康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7月05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爱国卫生运动创造“中国奇迹”(人民健康这十年③)

熊 建 李秋旸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7月05日   第 09 版)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不断推进农村牧区户用卫生厕所建设。今年,该市将改造卫生厕所3.8万户,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0%以上,主要推进模式为水冲式厕所。
  图为5月16日,达斡尔民族乡满都村村民关晓荣在自家的新卫生间拖地。
  韩颖群摄(人民视觉)

  图为6月7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垃圾吊控制室,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垃圾焚烧工作。
  潘 帅摄(人民视觉)

  图为4月23日,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卫生院志愿者走进太湖八姓村投放灭蝇诱饵。
  欧宗涛摄(人民视觉)

  今年是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

  爱国卫生运动不是简单的清扫卫生,更多应该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创造了卫生与健康的“中国奇迹”。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党的领导,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十年来,城乡人居环境卫生明显改善,蓝天碧水净土围绕身边;十年来,卫生城市和卫生乡镇建设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全面探索,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进一步落实;十年来,健康家庭、健康促进医院等“健康细胞”茁壮成长,健康生活方式成为新时尚,构筑起抗击疫情的群防群控坚强防线。

  

  全国地级以上国家卫生城市占比超60%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健委规划信息司司长毛群安表示,爱国卫生运动这些年来围绕“健康环境促进”这样一个主题开展了很多工作。

  打造健康环境,建设健康家园。启动第二轮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对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场所开展环境卫生的集中整治。

  涵养健康理念,提升健康素养。围绕疾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等广泛地开展科普活动,特别是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在全国启动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活动,引导广大公众将疫情防控中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好做法长期坚持下去。

  强化健康治理,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在全国全面开展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镇建设,将健康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目前全国地级以上国家卫生城市占比超过60%,打造了一批健康城市建设的样板市,为健康中国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人群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农村的卫生厕所普及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以及人均预期寿命、婴幼儿死亡率等健康指标均较十年前有明显提升。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得到实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的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对此,毛群安表示,一直以来,群众都在广泛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比如疫情发生后,公众用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之中,大家能够做到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用公筷、保持一米社交距离,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养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良好生活习惯。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其实就是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内容。

  十年来,通过持续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比如全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通过开展广泛的健康科普活动,健康的理念和基本的技能日益深入人心,目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2%,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了23.15%,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人均健康状况大幅改善。

  据毛群安介绍,爱国卫生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工作方式,也为国际社会所称赞。世界卫生组织给予了“远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成为全球口号之前,中国就已经通过爱国卫生运动践行着这一原则”的高度评价。通过实施爱国卫生运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在中国真正得到实现,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健康城市建设进入快发展、显成效时期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健康城市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2016年,全国爱卫会全面启动了健康城镇建设工作。

  “我们先后印发了健康企业、学校、社区等健康细胞和健康乡镇、健康县区建设的规范,打造了健康中国、健康城市、健康县区、健康乡镇、健康细胞这样一套全链条的建设体系,实际上把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通过全国各地的城市县区一步步地落实落细。”毛群安说,目前已经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城市建设的工作格局。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6+X”的建设模式。“6”就是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工作机制、制定健康城市发展规划,开展“健康细胞”建设,推进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建立全民健康管理体系,开展建设效果评价。

  “X”是指推进特色建设,鼓励各个地方结合本地的实际来探索适合本地的建设模式。比如,四川省成都市形成了自上而下提升健康意识、自下而上汇聚健康细胞的建设模式,探索适合西部地区的建设路径。安徽省马鞍山市则以微城管、微细胞、微志愿“三微”行动为抓手,发动市民全方位地参与健康治理。

  为了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行动,全国15个城市开展了“健康城市建设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创新模式试点工作,将健康城市建设与妇幼健康促进、癌症防治行动相结合;同时,在健康城市建设中推动开展健康影响评估试点工作,加强健康影响的各类风险隐患的源头发现和早期控制,促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各地健康城市的综合指数和分指数稳步提升,人群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婴幼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下降,达到或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健康城市建设进入了快发展、显成效的重要时期。

  把医院建设成为健康促进的场所

  “健康中国、医者先行”。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过程中,医院、医务人员发挥了主阵地、主力军的作用。

  “医院是推动健康促进事业的一个核心机构。无论是医院还是医务人员,都是健康理念的倡导者,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健康行为的推动者。”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吴文铭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协和医院录制了如何进行规范的手消毒、洗手的小视频,推广“七步洗手法”,一上线点击量就破百万。

  “从洗手这个简单行为,就可以看出医疗机构对健康促进工作所产生的重大推广意义。”吴文铭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张孝骞、林巧稚、曾宪九、黄家驷教授为代表的医学大家,走入农村、走到田间地头,帮助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理念,推动广大农民健康行为的改善和提高,编撰了《农村妇女卫生常识问答》等书籍推动健康知识传播。后来随着电视等媒体的推广,医务人员从幕后走到台前,更广泛地宣传健康知识,促进健康传播。

  在健康促进方面,协和医院只是一个缩影,所有医疗机构都在践行。毛群安表示,在健康促进工作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正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治疗疾病过程中更加注意健康知识的普及、健康技能培训,让公众更关注到疾病预防以及病后的康复,从而真正提升公众健康水平。总之,“要把医院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健康促进的场所。”毛群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