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特别报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7月01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大湾区发展中占一席之地”(紫荆绽放 人物专访)

——访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

本报记者 王 尧 陈 然 金 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7月01日   第 06 版)

  香港,红磡。“开物成务,励学利民。”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的会议室不大,墙上的校训格外醒目。

  “这八字校训让我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那就是培养年轻一代成为建设香港、贡献国家的栋梁。”校长滕锦光说。

  “‘情系理大·共创非凡’是理大85周年校庆的主题。理大的历史可追溯至1937年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成立,1972年成立香港理工学院,1994年升格为香港理工大学,多年来培育了超过40万名毕业生,为香港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1994年来到理大,在这个学校的时间,跟它作为大学的历史一样长。一路见证它的成长与发展,与有荣焉。”滕锦光笑言。

  滕锦光生于浙江永嘉,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赴海外求学、工作多年。1994年,滕锦光来到理大任教,一待就是28年,现在粤语已经说得很流利。2019年7月,滕锦光接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一职。

  一路走来,理大从以教学为主向研究型高校转型,并确立了特色学科的发展策略,酒店管理、艺术设计等系科应时而生,成为理大的“金字招牌”。

  滕锦光深知扎实的学术基础是理工科学生厚积薄发的根本,而对应用型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则可助力学生们带着科研技术及成果走出实验室、造福社会。“目的是培养掌握新兴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新时代的社会需要。”滕锦光说。

  “贡献国家,我们上天入地皆可为。目前香港有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其中两个实验室和两个分中心就设在理大。”滕锦光如数家珍。

  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滕锦光“科技报国”的初心从未改变;在港深耕近三十载,他对香港创科产业的现状“爱之深、责之切”。

  “香港高校的基础性科研走在前沿,但由于土地空间不足、产业链不够完善,研究成果转化以及进一步产业化受限,创科产业发展不尽如人意。”滕锦光直言。

  现在是香港发展创科最好的时机,国家“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特区政府对创科也高度重视,现状如何改善?滕锦光认为,首先要想清楚几个问题:发展创科的目的是什么?应该聚焦哪些产业?如何融入大湾区及国家发展大局?特区政府、大学及社会需要作出哪些改变?

  “最重要的是,香港发展创科产业,要把目光投向粤港澳大湾区,用好大湾区和内地完整的产业链及巨大市场。香港高校应当抓住机会,将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大湾区的产业优势相结合,在大湾区发展中占一席之地。”滕锦光说。理大是最早在内地开设课程的香港高校,至今已在大湾区及长三角地区设立多个科研和教育合作平台,2000年在深圳设立了研究院,佛山办学也正在筹划之中……

  回望香港回归祖国的25年,滕锦光感慨万千。“‘一国两制’历经风雨,我的职业生涯也曾遇到各种挑战,但要说最大的考验,应该是在‘修例风波’期间。”他语气凝重。

  2019年底,地处交通要冲的理大在“修例风波”中被推上风口浪尖。滕锦光彻夜难眠,反思香港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整个“修例风波”期间,他始终如一,以身作则向香港年轻一代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从2021年9月开始,理大将国家安全教育设为大学本科一年级的必修科目,课程内容涵盖维护国家安全、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等。“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未来为香港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贡献。”滕锦光一字一句地说。

  (本报香港6月30日电)